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五洲茶亭:在互动中打造文化名片

赵畅
2015年01月11日08: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最近,英国旅游局通过社交网站启动了一项名为“大不列颠的伟大名称”的活动,罗列出100多个英国知名地名、文化活动或饮食传统,期望中国受众踊跃提供各种版本的“地道”中文译名。不少英国人名或地名在中国人的实际使用中经常不是直译。比如,甲壳虫乐队被称作“披头士”,意指“留着长发的绅士”;莎士比亚被称作“莎翁”,意指“莎先生”;英国喜剧演员罗恩·阿特金森因其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和电影被称作“憨豆先生”。上述译名融合了中国人对异国风土人情的理解,能更有效地帮助中国人了解英国的人物和文化。

有鉴于此,英国政府才如此费尽心思地为本国的文化名片寻找更恰当的中文名。英国旅游局的这一做法,其目的虽然是为了吸引更多中国游客,但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并且给如何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以启迪。

文化可贵,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本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的洗涤而留存下来的精华,我们必须由衷表达对她的敬畏,而敬畏的最好方式便是保护。什么是最好的保护?不是把她封闭起来、与世隔绝,而是让她走进人们的生活。当然,知晓率、认同感、接触度与保护程度的高低应成正比。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若全世界的人对这些民族文化很生疏,世界意义又何以体现呢?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护文化,提高全世界对她的知晓率和认同感便是硬道理。通过扩大和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其广泛传播,传播愈广则传承愈久,这才是真正的保护。

要在世界范围内提高本国文化的知名度,坐而论道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起而行之,要“走出去”。英国旅游局此举是高明的,他们期望让其文化在由中国人的参与中巧妙实现“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结合。中国游客若不去英国走一走、看一看,能给出合乎要求的中文译名吗?而一旦将中国游客吸引过来,那英国文化不就实现“走出去”的目的了吗?哪怕有些中国游客暂时不去英国,而是通过读书、讨论的方式交出答案,也是深得“走出去”和“请进来”之神韵的。更何况,这些人中间不少还将成为未来赴英的潜在游客。

文化需要包装,需要“走出去”,但“走出去”还需设计好的互动载体。文化互动的过程,便是一个不断磨合、不断理解、不断借鉴的过程。文化载体设计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设计得越有创意,越生动,就越有吸引力,其效果也就越好。英国旅游局设计的这一载体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它花钱不多,却办了大事,也算是英国政府对中国的公关。由此可见,文化的互动,首先必须实现载体的创新,载体的创新决定了互动的有效性。

保护文化的行动,最好能做到“小切口、大容量”。为英国知名地名、文化活动或饮食传统踊跃提供各种版本的中文名称,这一做法的“切口”确乎“小”得很,然唯其“小”,才生动,才更具可操作性,因而也才能更具吸引力。“小切口、大容量”,一百多个名称涵盖了整个英国所有重要的文化对象和文化内容。一个看似不大的活动,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如今,各国都注重文化交流,而随着交流频率的提高,已然呈现竞争态势——谁的创意新,互动好,谁的胜算就大。这也是英国征集中文译名给我们的启迪。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11日 07 版)

(责编:董晓伟、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