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科技杂谈:登陆彗星,花巨资值吗

柏木钉

2014年11月28日09: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无用之用乃为大用。正如诺奖得主丁肇中先生所言,如果把人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活动比作金字塔,基础研究就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所有技术的发展都是生根于基础研究中。如果一个社会将自己局限于技术转化,那么当基础研究无法提供新的知识和现象时,就没什么东西可转化了

      

  11月中旬,欧洲航天局发射的人造探测器“菲莱”从母船“罗塞塔”分离7小时后,成功登陆目标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以下简称67P),并发回了67P的照片。这是人类首次成功着陆彗星表面并传回数据。

  早在1993年11月,欧洲科学家就启动了“罗塞塔”项目,整个项目耗资约1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00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欧洲的公众在兴奋之余还是忍不住提出质疑:为了登陆彗星,花13亿欧元值吗?

  “这绝对是值得的。”欧航局“罗塞塔”项目主管弗雷德·詹森认为,该项目将刷新人们对彗星的认识。

  原来,与地球上地质的变化异常频繁不同,彗星上变化较少,保存着太阳系起源时的最原始物质。科学家们希望通过“罗塞塔”项目,解答太阳系的演化历史:婴儿时期的太阳系是什么样?它是如何演变的?

  比“罗塞塔”项目更雄心勃勃的,是诺奖得主、华裔美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领导进行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项目。全球56个研究机构、1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的这个实验项目,旨在通过在国际空间站上探测暗物质和反物质,揭示宇宙的起源之谜。已进行了16年的AMS实验项目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其花费估计不在“罗塞塔”项目之下。

  前不久,受邀参加中山大学90年校庆的丁肇中同样遇到了类似“花13亿欧元值不值”的提问:“为何要研究宇宙的起源?这对人生有意义吗?”

  丁肇中的回答也颇具东方色彩:“我也不知道我的研究有什么用。”

  “有什么用”的质疑,估计国内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都曾遇到过,有的甚至还不止一次。

  与那些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给实际生活带来明显变化的应用研究相比,旨在探索宇宙奥秘、拓展人类认识的基础研究的确显得很“无用”。但无用之用乃为大用,正如丁肇中所言,如果把人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活动比作金字塔,基础研究就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所有技术的发展都是生根于基础研究中。如果一个社会将自己局限于技术转化,那么当基础研究无法提供新的知识和现象,就没什么东西可转化了。

  回顾历史,“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例子不在少数。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因子,直接催生了今天的基因医学和杂交技术;屠呦呦等中国科学家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以科学家发现的丙肝病毒受体为靶点,美国吉列德公司研制的新药Sovaldi今年第一季度就卖了22.7亿美元,公司市值因此飙升到1000亿美元……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重应用轻基础”倾向至今尚未扭转。前不久公布的《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为555亿元,只占研发经费总量的4.7%;美、日、英、法等科技强国的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15%—30%。我们在指斥“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问一下:我们在基础研究投入了多少钱?创造了多少可供转化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8日 20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