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刘晓飞:学区房“高烧”说明教育改革有待深化

2014年11月11日15:01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刘晓飞:学区房“高烧”说明教育改革有待深化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所4.4平方米的平房以135万元的价格售出,每平方米均价30万元,只因其对应片区名校奋斗小学。(11月11日《新京报》)

  说“学区房”是宇宙的中心,当然只是一句调侃,但从价格上来说,每平方米30的均价,着实让世界人民“动容”。可以肯定,买4.4平米的房子绝对不是居住的,而其价格的“高烧”也主要得益于其特有的附属价值——名校“通行证”。在笔者看来,只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房价高低无可厚非,但假若以学区房“绑架”求学的心,实在说不过去。

  事实上,学区房走热是教育改革的和产物。一些地方严格落实按照学籍、户籍就近入学的政策,使得择校变得越来越困难,其初衷是维护教育公平,但就教育资源没有均等化的前提下,这项政策无疑就成了教育公平的壁垒,成了推高学区房价格的“帮凶”。

  教育改革的“阵痛”既然不能避免,但可以来得“温柔”些。既然拼成绩,不利于素质教育;拼房子,不利于教育公平;那么拼资源优化配置就成了有效的办法。对教育资源的“不断洗牌”,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只有教育资源均衡战略的加快实施,教育公平才能早日实现。

  如果说“铁打的学校,流动的学生”是学区房保值的砝码,那么资源的优化配置就会打破这种格局。试想,优秀的师资、科学的管理办法不再是名校的“专利”,而是共享的资源,人们还会对学区房趋之若鹜吗?现在的学区房能够作为“硬通货”流通,根本上是依赖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据报道,北京市重点学区房的套均总价约为352万,高出一般住宅约60万元。这60万正是买的教育资源。

  人不学不成器,这种观念促使中国家庭一直在知识消费的投入上毫不含糊。诚然,求学之心是值得赞扬的。但学区房的高烧,势必引来其他形式的不公平,即便不拼关系、不拼票子,拼房子、拼户籍本身也有不公平的成分,这对制度设计者来说,是一种鞭策。学籍与户籍挂钩也罢,与房子挂钩也罢,都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长久之策。

  没有教育资源的均衡作为根基,教育公平就难以实现。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这就要保证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梦”,任重而道远,但资源的公平配置绝对是正确的方向。希望学区房的“高烧”,能够成为一个信号,激励相关部门在城市规划上、在制度设计上解决教育“贫富差距”带来的问题。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