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014年09月06日14:59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李泓冰

  中秋快到了,端的是浩魄当空,秋澄万里。“八项规定”果然抓铁有痕,让每逢节庆就潮水般涌起的公款送礼戛然而止。国庆、春节、中秋,每到佳节禁令频,公款月饼自然也在“负面清单”之列。不由让人想起唐人李朴咏中秋的诗句,“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曾经,动辄上千元的豪华月饼盒中,居然搭配名酒、珠宝、工艺品,让月饼蒙上“腐败道具”的恶谥,以风雅之名,遮贿赂之实,把个月圆花好,做成了月黑风高,活活地败坏了中秋节的清雅美妙。中秋一过,礼品使命完结,风光了半个月的月饼便倏然不知所终。有调查说,七成左右的精美月饼盒,从礼品变成了垃圾,没送出去的月饼也直接碾成了肥料——仿佛一夜之间,身披婚纱的娇俏新娘,就成了蓬头垢面的弃妇。

  这样的中秋,让我们愧对曾经悠然举头望明月的先人。

  月饼企业的无奈,让人听出一丝希望,“我们现在都在做老百姓吃的月饼了”。百姓也心领神会,散装月饼销路不错,像品牌鲜肉月饼,居然排起了和世博会媲美的长队。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被清洗过的中秋,终于有干净醇厚的月饼味道了。再得寸进尺一点儿,曾辗转于屈原李白李清照唇齿之间的月亮文化味儿,能否也卷土重来?

  一直以为,朗照乾坤的月亮,有一大半属于华夏。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虽远而弥近,似疏而实亲,早被先人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香口角。试问,同样沐浴月光,又有哪个民族,曾给它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金蟾”伴“玉兔”,“清虚”纳“广寒”,“素魄”影“桂宫”,“望舒”共“婵娟”……中国的月亮,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亮更有堂皇正大的意义,华夏传统中,中秋拜月,与春节祭祖,同样是郑重其事的礼仪。在古代,它更仿佛是民间狂欢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何等兴奋热闹!

  中秋节的文化意味,而今面临分崩离析。郑重的拜月,狂欢的“玩月”,而今安在哉!

  老祖宗当年是用一种轻松的、活泼的、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着中秋带来的快意人生,而游子们因此才会在这一天倍添故国家人之思。中秋,已成中国文化的醒目符号,承载的是融入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与风流蕴藉。

  现在,曾经蒙尘的中秋,开始洗去恶俗。但是,节日所承载的丰富文化信息、娱乐精神,尚未复苏。

  在干净的中秋,不妨细嚼月光,或能嚼出中国人那活泼昂扬的文化气韵,嚼出一缕来自文化传统、浸润和洗礼今人眼睛和心灵的远香……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