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域外听风:为成长留一枚特别足印

张  龙

2014年08月29日09: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成长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成长的仪式感,不仅是对社会个体的一种认可和尊重,更因亲友的参与体现着一种温情 

  当清爽的秋风在北半球吹起,莘莘学子开始背起书包走进校园,拥抱着一个全新的学年。等待他们的,是人生中又一个重要仪式——开学典礼。古今中外,虽然开学典礼的形式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本,都是通过固化的仪式感,为学生的成长留下一枚前行的足印。

  在德国,隆重的开学典礼选择在校园或教堂,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衣服,校长或牧师祝贺孩子的新生活,老师、家长和孩子还会一起唱起熟悉的歌曲。在美国,小学开学第一天,老师会站在教室门口,认真亲切地和每一位新生握手并带到座位坐下——仅是这个迎接动作,就会花费半个多小时,但学校坚持,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重视”。

  欧美文化中,对记录成长的仪式感分外看重。德国教育学家洛蕾利斯·辛格霍夫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中分析,“仪式能令我们在自由和秩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更有意识地去感觉、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时刻。”“仪式标志着一个生命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十分深刻地揭示了仪式背后的内涵。中国的《礼记》中也有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仪式感不仅是对一个社会个体的认可和尊重,更因亲友的参与体现着一种温情。从很大程度上讲,成长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现代人的节奏越来越快,仪式感却越来越被推崇。英国剑桥的毕业典礼,始终沿袭着古老传统。典礼当天,毕业生身着正装,外罩学位袍在书院集合,聆听书院院长和学监的寄语,然后排成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过闹市前往参议院。典礼开始,毕业生四人站成一排,各自抓住所在书院学监的一根手指,由学监介绍给校长,随后他们会一一跪在校长面前,由校长庄严地宣布授予其学位……古老的仪式穿越百年,被赋予了崇高感、神圣感,成为每一个参与者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不仅仅是“沿袭”,更有“创新”。在美国,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开学或毕业时,会使出浑身解数,请各界意见领袖来“寄语学子”。而这些受邀人士,往往视之为荣誉,格外看重,留下演讲名篇,比尔·盖茨携夫人梅琳达,今年站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台,就留下了回味至深的“乐观”寄语——“乐观不是被动地等待事情变好,而是坚信我们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因此不管我们目睹了多少苦痛,不管这些苦痛如何煎熬,只要我们还未放弃希望,还不曾冷眼旁观,我们就可以对旁人施以援手。”

  日益隆重、日渐个性的成长仪式,迎来的并非一片点赞。几个月前,江苏师范大学学位授予仪式上,因为学校领导、导师和应届毕业生,甚至前来观礼的官员都身着传统汉服,引来一些“作秀”质疑。这样的争议,在欧美国家也曾发生过。不过,现在的人们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看法:仪式不能简单地用功利的实用主义眼光来看待,也不宜简单地用“秀”来定义。

  教育家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现代社会中的成长仪式,历经千年沧桑,已成为观察社会文明的一个大众视角,既有传统礼仪可供借鉴,又有外国经验可供参考,大可朝着丰富多元的方向加快脚步,蔚然进入“郁郁乎文哉”的境界。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9日 05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