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金台论道:“镀金”与艺术无关

陈原

2014年07月31日09: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出国“镀金”演出风正在被制止。

  很长一段时间,不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就是其他国家的那些著名演出场所也曾经是一些演出团体和个人的“镀金”之所,他们不惜花费重金租下场地,然后四处赠票,以便回国后成为资本,在考评、升级、宣传中也能多一个砝码。这种出国演出,看起来很有光彩,实际是自欺欺人。

  其实,“镀金”何止在出国中,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为思维习惯,几乎在演出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表现。

  进京和进国家大剧院也被许多地方的团体和演员当作一种“镀金”,北京舞台牵连着四面八方,国家大剧院万众瞩目,能在这里登台当然求之不得,但各种团体来的多了,就难免成为风气,跟风者也蜂拥而至。来之前不做市场调查,更不对北京各演出场所的观众群做细致的分析,盲目登台,结果,台上的人与台下的差不多,赠票的比买票的多。即便如此,回去后依然可以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吹嘘自己如何应邀进京,如何登上了大剧院的舞台等等。

  由于赠票过多,由于许多创作纯粹为了获奖,因此,演出场次成为近些年衡量作品高低、评比创作优劣的依据。事实上,场次也不是不能作假的,作假的目的正是为了“镀金”,在宣传中因此可以号称自己演出了多少多少场,在评选中也可以自称演出数量,可这些演出,观众似乎并不知道。演出场次也成为一种“镀金”,是自悖初衷,称得上是绝妙的讽刺。

  演出的“镀金”方式真是数不胜数,什么某某新闻里介绍了,哪一级单位主持开过研讨会了,在哪些媒体刊登过评论了,有多少专家说好了,等等,而这些,明眼人都知道,也不是不可以运作的,也不一定就与创作水准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评奖原本是件很值得称赞的事情,在众多作品和表演中力拔头筹,说明创作的优秀。可是,时间一长,这也逐渐成为一些团体和创作人员的“镀金”,后来有的创作干脆就是为了评奖,为评奖而创意,为评奖而制作,为评奖而表演,完成后也就演出那么几场,台下观看的不是评委就是靠赠票进来的,等获奖后立马偃旗息鼓。

  出国演出、演出场次、评奖、开研讨会、受到各类艺术节的邀请,本来都是作品成功后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什么坏事,可是当这些变成“镀金”,尤其是“镀金”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后,就会为出国而出国,为进京而进京,为开研讨会而开研讨会、为了演出场次而制造演出场次。

  说到底,我们的创作和表演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出国走一遭,也不是为了评奖、开研讨会。“镀金”,是艺术之外的虚荣,与艺术无关,与文化市场的需求不搭界,与艺术追求、思想质量更没有任何一致的地方,最后的结果无不导致自欺欺人。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如此,各类有名无实的研讨会也是如此,泛滥成灾的评奖更是如此。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31日 19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