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京报:增设一两个“黄金周”缓解拥堵

刘思敏

2013年10月12日09:18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增设一两个“黄金周”缓解拥堵

  ■ 旁边评论

  真正在黄金周期间拥堵、火爆的,实际上主要是100多家5A级景区。如果把全国最顶尖景区的拥堵“放大”为全国景区的拥堵,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假若再据此做出通过取消黄金周解决拥堵问题的决策,就更是荒谬的因噎废食了。

  无论媒体还是公众,似乎都对黄金周达成了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堵!一滴水的确可以见太阳,但一滴水毕竟不是太阳,其实,所谓黄金周拥堵就是被夸大了的局部现象,那么它的背后,是否还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是我们没有注意到但可能更应该也更值得注意的呢?

  黄金周的拥堵其实具有相对性、局部性

  黄金周拥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全国数万家景区,门庭冷落的不在少数,真正在黄金周期间拥堵、火爆的,实际上主要是100多家5A级景区。即使是公路的拥堵,也主要发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展超前、汽车保有量较大的地区以及那些与核心景区、热门景区的连接线上。

  放眼全国,西部绝大多数地区不堵,名气小的景区也不堵,除了像八达岭、故宫、颐和园这些外地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以外,北京城区都是畅通无阻,道路交通非常之好。笔者十一期间去了黑龙江佳木斯的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人少、景美、空气好,到那里的人都享受到了难得的惬意。因此,拥堵,只是相对而言,是“点”,而不是“面”。如果把全国最顶尖景区的拥堵“放大”为全国景区的拥堵,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假若再据此做出通过取消黄金周解决拥堵问题的决策,就更是荒谬的因噎废食了。

  根治拥堵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黄金周集中旅游特别是拥堵确实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公众的出游体验。但是,不管对于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这种周期性的不均衡运动,如农历每月十五的钱塘潮、城市交通的早晚高峰,都是一种正常现象,很难人为消除。

  黄金周拥堵也是一样,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旺盛以及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加上假日等社会条件、气候、地理、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等因素,必然存在于一个周期性不均衡的动态过程之中。既然这种不均衡现象是必然的,怎么可能根治得了呢?春节满足的是民众关于家庭团聚、文化传承的传统精神需求,黄金周满足的是日益增长的以旅游消费为载体的现代精神需求,同样都是具有一定刚性的需求。

  而且旅游这种现代精神需求在与日俱增。因此不难想象,假如取消黄金周,只能增大出行、出游需求的“堰塞湖”,其破坏性不可低估,也严重影响民众的幸福感提升。

  缓解黄金周拥堵的现实之道

  对于拥堵问题,只能通过一些方式来缓解,不可能根治。根据国际经验,带薪休假确实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比较理想的休假模式(当然并非这些国家就没有事实上的集中休假现象,如欧美的圣诞长假和日本的黄金周),但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对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提出的明确目标也只是“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带薪休假能够逐步落到实处固然是好,但在带薪休假尚未基本落实、且已明确七年之内无法“基本落实”的情况下,面对现实,切实缓解长假需求与长假短缺的尖锐冲突,疏通公众出行、出游需求的“堰塞湖”,进一步改革假日制度,增设一个或两个黄金周长假则不仅必要,甚至可谓当务之急。

  现阶段解决出行“拥堵”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在推进带薪休假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法定假日到五一,直接恢复五一黄金周;或者增加3个法定假日,通过前挪后借双休日,增设一个黄金周(在中国旅游日前后放假3天增设春夏黄金周或在8月上旬增设避暑黄金周);或者将春节黄金周延长到10至14天,现有的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可以采取新的放假办法——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原则上不调休,若节日恰逢双休日,则固定在双休日之后的周一(或之前的周五)补假,形成固定、可预期的小连休(或者不再另行补假)。这样就既能保证传统节日可以处于休假状态,又不至于因为频繁的双休日调休严重打乱生活与工作节奏,同时由于三天与两天相比,其功能难以产生质变,因此也不至于影响休假的质量。

  □刘思敏(旅游社会学者)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