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又跟人掐架了,这一回,对手是崔永元,话题则是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的转基因食品。
骂战的起源是方舟子发起活动鼓励网友品尝转基因玉米,称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此举引起了崔永元的不满,并质问方舟子“懂不懂科学”。随后,两人在微博上一番“唇枪舌剑”,先从“吃还是不吃”过招,再就双方的语言逻辑问题、有无资格科普的问题进行了对攻,而双方各自的数千万粉丝纷纷加入了“战斗”,一时间硝烟四起,好不热闹。
微博时代,骂战成了人们生活的日常风景。为什么是日常?因为从前名人之间要对骂是罕见或者频率较低的。王朔骂金庸,首先得正儿八经写篇文章才行,其次还得找家正规媒体发表,金庸回应或不回应都得等很久。从前的骂战就像从前的生活,节奏是慢的,论战也相对严肃,总要拿出点论据,拿出点道理来。鲁迅大半辈子都在论战,明讽暗嘲很多,但也没见他随便见谁就开战。
今天的微博,名人掐架如同家常便饭。平台的开放让言论变得越来越容易,名人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多。好处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名人融入人民大众,露出和普通人一样的性情。坏处是,骂战越多越显得廉价,骂战的层次越低越娱乐化,以至于严肃的议题往往难以进行真正深入的辩论,而沦为为骂而骂。方舟子和崔永元的争论就是网络时代的典型模式,争议的主题本来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但双方一旦短兵相接,重要的就不是话题本身,而是怎样去骂赢对方。对于参加围观并加入战斗的双方粉丝来说,重要的也不是关心话题本身,而是去帮助偶像战胜对手。过几天,等到新的议题产生,新的骂战开始,人们的注意力又迅速转移,至于几天前讨论过的转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已经无人关心。
微博制造的议题就像一波接一波的海浪冲刷到沙滩上,快感属于海浪,而不属于沙滩。它甚至催生出一种具有强烈娱乐化倾向的称谓:“骂神”。这是微博大浪中最猛烈的浪花。一个人一旦在微博上骂出了名气就被冠之以“骂神”尊称,并受到千万粉丝的追捧。从韩寒代笔门开始,再到郭敬明的《小时代》争议,再到薛蛮子事件,各种“骂神”在微博上脱颖而出。假如我们愿意去各个网络热帖下面追看网友评论的话,你就会发现,“骂神”几乎遍布网络,尤其是在一些涉及社会热点的新闻下面,骂声一片是最常见的现象。
中国的公共议题平台呈现两极化倾向。在严肃高端的主流媒体上,有些话题的讨论是隐晦的,观点思想的争论是有门槛的,甚至有时候门槛过高。而在网络平台上,辩论是海量的,但却处处是低质量的“骂战”。“骂”很多时候成为一种姿态,一种站队的方式,一种宣泄的途径,而高质量有成果的辩论却极少见,这不能不说是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