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记者的遭遇强化舆论痛感

2013年08月19日15:10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记者的遭遇强化舆论痛感

  何小手

  何小手

  最近有记者先后成为社会事件的主角。因为最早报道“校长开房”事件,南岛早报记者杨琼文在压力之下被迫辞职,杨的微博回顾那次报道,提到“中国人的良知”、“职业道德”等因素。不少网民声援这位记者。

  记者的职业背景注定会强化事件的影响,加重舆论的痛感。对于杨琼文而言,他的遭遇呈现了这个行业的特殊悖论:如果记者要在这个行业立足,就必须展现出足够的业务能力,但若表现卓越,成为出头鸟,又可能影响个人的职业前景。这是一个让人无奈的现象,愤懑者难免要进一步拷问:如果因为对事实的报道而被辞退,那么当下的中国媒体到底需要怎样的记者?在对此次事件的讨论中,批评看似指向记者所在单位,实则针对主导记者命运的力量。

  杨琼文这样的遭遇并非个案,因为报道而被打压,乃至受到威胁,在媒体业界早已不是新闻,这反映的是这个行业特殊的悲情。在许多事件中,于情于理错误都不在记者一边,舆论往往也一边倒地支持记者。而近年来,另外一种突出的现象是,记者卷入公共事件,成为新闻的主角,甚至化身他们笔下的弱者,展开抗争。

  这样一种现象往往会产生争议,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幸,在抽象的命运面前,大家是公平的。对此,也有人表示,不能因为当事人记者的特殊身份而报以关怀,关怀只能依据这样的视角,即因为对方是一个陷入困境的弱者,而不是一个被赋予太多正义想象的记者。这样的理性注定是孤独的,抽离新闻人物的身份背景,单纯去讨论一个事件,这常是法律人的视角,在很多人看来,这种理性不合时宜。

  新闻记者在当下的角色扮演颇为特殊,揭发真相,引领监督,推动社会开放和进步,他们是弱者的希望。文艺青年,女汉子,他们当中不乏热情,富有正义感,秉性淳朴、善良的年轻人;加上掌握了话语权,有着非同一般的舆论动员能力,因此,大凡新闻记者职业之外的不公或者不幸的遭遇,所受到的解读往往都会超越事件本身。

  记者成为新闻当事人,出于公共利益爆料,或者为争取个人利益成为抗争者,他们的遭遇经常成为舆论焦点。作为舆论监督的操作者和推动人,不幸落在这一群体上,无疑是另类的“底线突破”。旁观者倾向于相信,如果是出于公共利益,记者所为值得鼓励,如果是为个人诉求,那么,他们必须要有法律依据,才是正当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舆论的痛感更为强烈,也更加引人关注。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