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每日电讯:编造的“正能量”击中了谁的喜好

刘晶瑶

2013年08月06日10: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编造的“正能量”击中了谁的喜好

一张“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的图片在坊间盛传,最终被证伪。所谓“正能量”是被策划的结果:女环卫工反复躺地试镜,小女孩也是策划者花钱雇来的。当被策划的“正能量”一次又一次被网络炒作消费,社会基本信任也在欺骗中进一步流失。

造假者再一次精准地迎合了个别媒体的喜好。看得出,他们对媒体趣味喜好颇有研究,媒体喜欢什么,他们就策划什么。媒体关注什么,他们就制造什么。在高点击率、高收视率的刺激下,一起起虚假的善被炮制出来,各种伪装的“最美”横空出世。各种包装、改造、“美容”后的“正能量”,纷纷粉墨登场。

网络推手们深谙一些媒体猎奇的本性:越是离奇,越能吸引眼球。无论是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还是流浪汉离家9年回乡获700万土地补偿,抑或是在高温下让小女孩为所谓中暑的环卫工人打伞,这些造出来的“正能量”,都第一时间抓住了人们的眼球。但当这些“好人好事”被证明只是某些人为了商业私利进行炒作的时候,民众的感动就会转化为被欺骗的愤怒。如果放任这种“狼来了”式的虚假“正能量”,一再消费善心,总有一天人们会换上多疑症,即使面对真正的大善大美,人们也不敢再信。

网络推手制造虚假“正能量”之所以得逞,离不开个别媒体不问事实、不做调查的推波助澜。媒体可以搞“新闻策划”,却不应“策划新闻”。媒体的责任,应当是将事实以及事实的全部呈现给公众,而不是为了迎合自己的需求,把“正能量”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粉饰的美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环顾四周,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实实在在的正能量,也许他们没那么惊天动地,可能也戴不上“最美”的帽子,可只有这些真实的良善,才是激励社会向上的力量。

值得反思的还有,有些时候,较之传播虚假的“负面消息”,媒体为虚假的“正能量”推波助澜时,当事人受到的处罚往往要轻得多,甚至干脆不会受到任何惩戒。其实,导向正确的前提必须是真实。只要弄虚作假,再好的动机与出发点,其效果必然是负面的。对此,我们不能不察。

分享到:
(责编:石冰心(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