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武汉晚报:网购“杀死”女大学生,谁之罪

杨朝清

2013年07月03日10:33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在河北保定市一所大学,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常亚男从宿舍楼13楼跳下。警方调查发现,她把两年的学费都用于网购护肤品和衣服,还从亲属处借钱。常亚男在遗书中称,一切都属自作自受,不想再承受欺骗亲人和让亲人失望的罪恶感。(7月1日《中国青年报》)

  有过经验的人都知道,网购有网瘾。人产对工具理性的过度依赖,对网购的过分推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空间挤压和形式异化,产生一些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这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以生命的代价,再一次叩问网购的爱与痛。这位农家子弟,为了塑造身体上的“女性美”,大量购买化妆品和服装。这样的消费显然超越了她的消费能力,于是,学费便成为网购的“钱袋子”。只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在收缴拖欠学费的压力面前,她以极端方式来告别世界。

  逝者已矣,人们很容易习惯性地先入为主,将“罪与罚”的板子打在网购上。然而,网购只是一种工具,并没有对错之分;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运用网购,以及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应对。

  网购成瘾的常亚男,既无法填补学费“亏空”,又无法面对亲友,紧张、焦虑、悔恨等消极情绪不断累积,“容不下自己有任何污点”的她,选择了纵身一跃。从这个角度上说,生命之链的断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一百多年以前,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写出了彪炳史册的《自杀论》,将自杀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和宿命型四种。从已有的资料来看,常亚男沉溺网购难以自拔,以透支和欺骗来维持超前消费,面对学校的催缴,担心真相水落石出的她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走上了越轨的道路,是一种失范型自杀。

  如果学校针对转专业学生的日常管理能够“无缝对接”,如果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能够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发育,如果父母和子女能够平等对话、坦诚沟通,这起悲剧或许就能避免。让我们以此为镜,在反思中前行吧。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