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生态论苑)

人民日报:生态建设不能盲目压任务

潘少军

2013年05月18日04: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不切实际的生态指标,坐在办公室里想象的生态规划,无益于生态建设。强迫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地方毁田造林,是典型的伪生态  

   

  前不久,据媒体报道,某地为完成植树造林指标,将不少良田中的麦子、黄豆等农作物铲除,种上“指标树”,美其名曰“退耕还林”。实际上,此类行为并非个例,今年以来不少地方都有反映。

  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建设,追求山青水绿,值得肯定,无可厚非。然而,为了突出生态政绩,或者为了打造“生态城”、“森林县”、“环保村”等所谓的美丽名片,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分配超额指标、向下硬压任务、签订责任状,逼迫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地方毁草造林、毁田造林,这就不是简单的过犹不及,而是典型的伪生态。 

  以上述“退耕还林”为例,并不是所有的耕地都能退,退耕还林更不能成为毁田造林的借口。退耕还林退的是水土流失严重或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以及生态地位重要的耕地,退出粮食生产,植树或种草,而不是把高产良田变成林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生态建设必须考虑人多地少的国情。

  不切实际的生态指标,坐在办公室里想象的生态规划,无益于生态建设。比如,有些地方经过多年植树造林,已经没有合适的土地可供绿化,但下派的植树任务仍然不进行相应调整,给地方上造成极大压力。以至于有的地方产生抵触情绪,或者拒绝接受植树任务,或者要求减少植树任务,或者接受任务后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

  实际上,各地森林覆盖率的极限值不同。在某些疏林草原地区,也许10%的森林覆盖率就是上限;在某些农田多的平原地区,也许30%就是上限;在某些坡耕地多的山区,也许60%就是上限。如果一概以80%的森林覆盖率作为生态好的标准,为了数字而造数字,是不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行为。

  也许有人会说,我国石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现象仍很严重,总体生态形势还很严峻,少数地方在植树造林方面的过激行为虽有不妥,但至少说明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有利于促进整体生态建设。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老百姓,而不是相关部门和官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损害了老百姓利益,种下的树能不能活都会成为问题。

  现实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政府工作人员强行把树种到老百姓的良田里,老百姓并不服气,偷偷把树苗使劲摇几下,或者把树根铲断,到了夏天,这些树苗就枯死了。

  建设美丽中国,不是玩数字游戏,也不是搞面子工程。生态建设的正道,是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群众权益,善待一草一木,善待每一寸土地。

分享到:
(责编:潘旭海(实习)、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