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元芳讨薪”可叹,“炒作奇效”可忧

司马童

2013年01月17日11:1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等了五十天,工钱始终没拿到。元芳,你怎么看?”日前,在陕西高陵县维也纳森林小区四号楼前,穿着狄仁杰、元芳戏装服饰的两名农民工一唱一和,旁边还有人拿着破旧的脸盆敲敲打打。(1月16日《华商报》)

“群众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近些年来,每到年关岁末,“异彩纷呈”的另类讨薪便会成为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虽然总觉得讨薪创意也有“黔驴技穷”之时,没想到“元芳讨薪”就已粉墨登场了。

毫无疑问,“元芳讨薪”是弱势群体与新闻媒体的“合谋炒作”,作为广大受众,或多或少已经颇觉“疲劳”。所以,对于类似的另类讨薪,公众可能早没了“可赞”的兴趣,唯留下周而复始的“可叹”之感。

总结多年来的“实战经验”,年底遭遇欠薪的农民工兄弟,几乎总是把通过正常渠道去维护自身权益置于一边,绞尽脑汁地去构思“讨薪创意”。若问何以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答案确也不言而喻:“正规渠道”往往行动迟缓,甚至推诿扯皮,而一旦获得媒体青睐,成功实施了“炒作讨薪”,其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简直可说与前者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元芳讨薪”的确已属老套,但其“炒作奇效”却是立竿见影:记者获悉,当天下午,经当地有关部门迅速联合处置,便很快作出答复,于1月17日前筹集300万元支付给农民工,以确保农民工尽快拿到工钱,回家过年。

“元芳讨薪”可叹,“炒作奇效”可忧。忧就忧在,面对新闻媒体年复一年的另类讨薪报道,某些涉事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并未真正认识到这是一种工作的懈怠、一种能力不足的表现。倒有可能,还把这样的事后补救,视作为自身工作“雷厉风行”、“深得民心”的荣耀实例。如此这般,另类讨薪的各式“元芳”,岂能不挖空心思地求新求异,发挥出“炒作讨薪”的“无穷智慧”。

走笔至此,笔者突然跃出一个想法:以后一些地方考核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言之,把“创意讨薪”频发处看作是基础工作不扎实的表现之一。或许,有了这样的观念和“成见”,才会促使“炒作奇效”的日渐式微。

分享到:
(责编:张宏、张玉珂)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