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米其林指南挺像“老贵族”刷存在感

蒋萌

2019年11月29日16:3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米其林指南挺像“老贵族”刷存在感  

背景:近日,《米其林指南2020北京》正式发布。这份榜单上有米其林三星餐厅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厅两家、米其林一星餐厅20家以及“米其林餐盘”餐厅62家。

新京报发表陈城的观点:米其林指南的确是一本拥有百年历史、享有国际声誉的美食评价指南,但要把米其林指南里的餐厅直接等同于好吃的餐厅,就有点牵强了。自2016年,米其林发布中国内地首本餐厅指南(上海),争议便从未消散过。在此前的11月18日,北京版米其林指南提前公布了“必比登推介”餐厅,豆汁、爆肚、卤煮上榜,也引发了网上热议。豆汁、卤煮等虽然极具北京特色,但坊间口碑却明显两极化,深爱者一天不离,不爱者一口不沾。按照米其林官方说法,“必比登推介”餐厅是“旨在表彰那些以人均200元人民币以内,提供高品质菜肴的餐馆”。即便是米其林为了凸显京味文化,“必比登推介”榜单也不见得能服众。有广东美食博主带着南北方朋友,探访了所有“必比登推介”餐厅,得出结论是“阵亡”,也有北京本地老饕表示“从北京人的角度来看,这家店我个人非常不推荐”。米其林指南,本质上来说是一本写给外地人的美食书,也是一本写给商务客的指南,除了餐厅环境、服务质量等,口味差异显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对于这样一本指南,其实不必太过推崇。毕竟在互联网充分融入人们生活后,不管是传统美食榜单还是当下美食评价软件,都可以帮大家找到自己喜欢的餐厅。正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家餐厅是否为消费者所中意,显然不能一味推崇“米其林”,也得认真问问自己的“胃”。

小蒋随想:有人觉得一些餐厅登上“米其林榜”主要是因为环境好价格贵,也有人指出米其林评审大多是欧美籍人士、蕴含“西方审美”,还有人认为米其林此次对京味“示好”显得“蹩脚”……这些想法是否公允也是见仁见智。其实,吃饭这事儿本来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爱吃红酒牛排,有人喜欢大葱蘸酱,有人享受西装革履烛光晚餐,有人乐得路边摊“撸串”。无论是味觉,还是环境,个人偏好难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偏偏100多年前米其林轮胎创始人别出心裁——他们觉得汽车旅行越兴旺,他们的轮胎就会卖得越好,所以搞出一本旅行指南。旅行少不了吃,“米其林餐厅”应运而生。如果说过去信息交流渠道狭窄,指南多少能对旅行者有点帮助的话,当下是信息爆炸时代,指南的“指导意义”被大大削弱,一百多岁的《米其林指南》免不了引来持不同意见者的品头论足。对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平时都是按照“味觉记忆”选择食物或餐厅。如果旅行去不熟悉的地方,很多人会尝试当地“老字号”。网络点评平台越来越多,平台通过外卖团购、邀请评分、发优惠券等努力“粘合”用户。一些“网红”饭馆渐成气候,很多人“打卡”拍照发朋友圈……简言之,人们的选择丰富多元,不会盲信一家之言。《米其林指南》挺像一个不甘寂寞的“老贵族”刷存在感,许多见过世面的国人对它很淡然,多家获得米其林一星餐厅的北京商家甚至没参加“颁奖”。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 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段星宇、董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