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全局性变革,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发展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揭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根本大计的历史高度出发,着眼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揭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依据。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些重要论断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维度和战略高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中华民族要实现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和把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文明发展规律,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生态环境基石。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还存在明显不足,无法满足人民需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此,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遵循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又将其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和不竭动力,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重要体现。
描绘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五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描绘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路径。
生态文化体系是灵魂,提供理念先导、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传统工业化道路积累了大量生态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生态智慧可以为破解生态难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益启示。中华文明传承500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等。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成为我们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生态经济体系是基础,是构筑绿色化生态化国民经济结构的保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必然要求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一方面,为保护生态和修复环境,经济增长不能再以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毁坏为代价,而是要引导和推动生态驱动型、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应根据资源的稀缺性赋予其合理的市场价格,尊重和体现环境的生态价值,进行有价有偿的交易和使用。
目标责任体系是责任和动力,必须守住底线、划定红线、明确上限。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只要指导思想搞对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可以说,生态底线也是发展底线,经济社会发展绝不能突破生态底线。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必须坚决守住生态底线。要强化资源利用上限约束,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确保资源利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绝不能突破最高限值。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组织保障和法治保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多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因此,应不断深化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科学政绩观建设,加强法治和制度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高度重视制度和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硬约束作用,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生态安全体系是基石和屏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要具备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较为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体系、自我修复能力较强的生态系统和较高的环境生产力,确保国家生存发展所倚重的粮食、水、能源等安全。必须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确保具备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必须有能力有条件妥善处理国家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问题,有效应对国内外重大突发生态环境事件。
丰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境界高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辩证统一的思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首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揭示自然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世界表现为一个统一体系;揭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运行规律,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其次,发展和确立了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超越了机械生态中心主义、扬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既揭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又蕴含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金山银山的“人为美”、绿水青山的“生态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美”三重境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具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引领和重要贡献。今天,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本质上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应尽的国际义务,在气候变化谈判和气候治理行动中展现出诚意、决心和智慧,体现出强烈的大国担当。
(执笔:潘家华 庄贵阳 黄承梁)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2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