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女博士被骗85万,勿嘲讽也别护短

蒋萌

2018年01月16日16:2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女博士被骗85万,勿嘲讽也别护短

背景:近日,在广州某高校做科研工作的女博士小饶遭遇电信诈骗,在假冒“公检法”的骗术下,她连续5天向诈骗方账号汇款85万元。

中国青年报发表毛建国的观点:类似骗局警方有着太多提醒,媒体有着太多报道,只是因为博士的身份标签,特别是其“对新闻八卦没有兴趣,微信朋友圈功能是关闭的”,这才有了话题性,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当一些人觉得骗术并不高明,而且主观性地认定以当事人身份不应该受骗,这时给予的可能不再是同情,而是嘲笑,甚至谴责。可恶的是骗子,不是被骗的人。很多人感慨,在信息社会,怎么还有“泡在实验室十年从不看朋友圈”的人?是的,我们看到了洞明世事的人,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精明和优秀,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可是,现代社会为什么不能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不管什么时候,专心专注的精神品质不应该受到诋毁。“精”和“傻”永远是相对的,一个再精明的人,在不擅长不关心的领域,也可能会表现出“傻”的一面。那些攀登上科学高峰的人,他们有在事业上“精”的一面,也往往有在生活上“傻”的一面。而且,当他们摘取科学皇冠时,曾经生活上的“傻”,也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细节。让科研人员安心科研,让每个社会成员不因诈骗提心吊胆,不被不相干的事情分心分神,难道不是社会的责任吗?

小蒋随想:正与邪是辩证存在的。社会始终在遏制邪恶、打击犯罪,却难以彻底根除它们。随着时代与技术不断发展,犯罪也在“与时俱进”,高科技犯罪不断涌现,在执法部门努力实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同时,公众也需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自我防范是一种不得已,却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本例而言,女博士小饶遭遇电信诈骗,作为受害人的她,不该被讥笑嘲讽。但是,小饶对社会事物不关心不了解,在性格上可能不太合群,怕是也不能否认,而这些“短板”恰恰被犯罪分子利用。如果刻意回避上述缺失,真的有利于受害人或是有类似问题的人吗?显然,给他们(她们)更多善意的提醒,才是更厚道的做法,才能更多地防患于未然。再看标签化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将个体特征上升为群体症候,对一个群体说三道四(通常是贬义的)。实际上,任何群体里都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对某一群体予以不符合实际的贬损,反倒透露出一股“羡慕、嫉妒、恨”的味道。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终归是一种好品质。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俊彤(实习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