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以减权之“痛”换办事之“爽”

雷钟哲
2016年03月17日14:19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字号

3月1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大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他们的提问。其中在回答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关于简政放权的问题时说:我们就是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3月17日《陕西日报》)

说到简政放权,本届政府采取的措施迈出的步伐,可以说前所未有,也因此换来了作风的转变和效率的提高,赢得了百姓的赞赏。至今不仅实现了3年前国务院减少三分之一审批事项的承诺,而且今年还将继续砍掉一批审批事项,直接放给市场;即使是需要审批的也要简化办事手续。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现在确实少得多了,随之出现的是实体的蓬勃和双创的热情。

当然事物发展并不平衡,存在着记者说的“很多事办起来还很难,特别是一些事情在办理的过程当中有找不到门的感觉”。此外,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在简政放权上玩花样,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权力截留、改头换面、从中设障、审批隐身,看起来审批项目少了,但需要前置评估的项目多了,依然存在“办事难”的问题;甚至一些挂靠在政府各部门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成了“二政府”,阻碍了简政放权的落实。更有某些地方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放没放够该放的权力,管没管住该管的事情。

原因在哪呢?就在于“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试想,谁会在“割腕”面前那么甘心?“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这是2013年李克强讲过的话,同样是在人大闭幕后的中外记者会上。今年他再次用了“要下决心”四个字,足以看出放权之难和放权之痛。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简政放权除了效率和效益的利好,还事关建设廉洁政府、减少权力寻租,打造经济升级版等重大事项,是最大的政策红利,自然没有一丝一毫放松的理由。所以李克强总理例举的某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办理难的问题,都在进一步减政放权的范畴之内。至于其他涉及减政放权的事情,当然也要全力做好。当简政放权取得更大的实效,才能让生产力发展起来,才能让群众多得好处。群众少跑腿还能办成事,怎么会不觉“爽”呢?

其实,总理关于“痛”“爽”的思维,也充满着辩证的光辉。当政府减放少了,办事就复杂多了。同样,当公仆流汗(痛)多了,民众也惬意(爽)多了,这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总理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异地结算问题时说的另外一种“痛”——“政府下决心要推进全国医保联网。要在今年基本解决省内就医异地直接结算的基础上,争取用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使合情合理的异地结算问题不再成为群众的痛点”,就是各有关部门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李克强说:我们执政的目的是为什么?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改善民生,就是要让群众对民生的呼声和要求,倒逼我们的发展,推动和检验我们的改革。这,应该成为上上下下、各级政府前行的路标。

(责编:王倩、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