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三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主要表现。人民网评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危害、成因、治理方法等角度出发,推出三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人民网三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一:手机都快“瘫痪”了

钟 庭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023-12-22 07:36)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生活工作越来越离不开一面“屏”、一张“网”,这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现实需求。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错将手段当作目的,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只图“有”、不管“用”、不想“优”,背离了发展数字政务的初衷,影响了数字化改革的实效。

屏幕上的痕迹代替不了实打实的政绩。把有限的工作时间耗费在“指尖”,随时盯着手机看、生怕漏通知,每天忙着签到转发、防止被批评,多头上传表格、纸上凑业绩,就会导致基层工作在线上空转,让“指尖便利”沦为“指尖负担”。

拼痕迹代替拼业绩,干部作风就会走偏。干部干部,关键在“干”。看回复消息的速度,不看解决问题的程度,看线上留下的痕迹,不看干事创业的实绩,必将扼杀干事创业热情。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错误导向,使干部习惯于官场作秀、“指”上谈兵。

数字政务搞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群众满不满意。线上“花活”再多,也比不上为群众办一件实事;打卡拍照再多,不等于群众急难愁盼解决了。如果干部成为被网络束缚的“网络干部”,长期以“群里吼”代替“实地走”,不仅会破坏党群干群关系,更直接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群众失去信任、离心离德。

[详细]

人民网三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二:铃声缘何成了“紧箍咒”

沈若冲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023-12-23 07:52)

   有的地方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盲目跟风开发各种应用软件,为了上线而上线、为了创新而创新,仿佛不建几个微信群、不搞几个App就体现不出工作成绩。不去实实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反而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打卡、留痕上,热衷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应景造势、敷衍应付,重“量”不重“质”、重“形”而不重“效”,在这些偏离正轨的政绩观引导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如同“牛皮癣”,成为顽瘴痼疾。

那种不考虑基层实际情况,搞层层加码、花样翻新的打卡、留痕,目的是为了规避自身责任。把群里“说了”等于“做了”,图片“传了”等于“干了”,拍照打卡就证明在岗了、工作了,实质是不敢动真碰硬、扑下身子解决真问题。

定任务、打分数、搞排名,本来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却因考核标准不科学、不合理,背离了初衷,导致政务App成了基层干部的“指挥棒”,手机铃声成了基层干部的“紧箍咒”,让基层干部不得不抱着手机、围着满屏的App转。

只有瞄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避免问题反弹回潮。既解决老问题也察觉新问题,既立足当下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症结,又着眼长远不断健全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定能让基层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轻装上阵、干事创业。

[详细]

人民网三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三: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

尹 航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023-12-24 09:14)

   广大基层干部苦“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久矣。不少地方和部门对变异翻新的形式主义多有警惕和关注,为基层减负一直在路上、从未有停息。比如浙江杭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政务数字化应用集中清理规范,推动各部门整合应用系统,完善政务数字化应用“一本账”。

日前印发的《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从强化建设管理、使用管理、安全管理、组织保障等方面作出了相关要求。不得设置打卡签到、积分排名、在线时长等强制使用功能,不得随意要求下级和基层单位通过政务应用程序、工作群组上传不必要的截图或视频,不得随意摊派任务、索要材料……这些“不得”的禁止性举措,无不击中现实痛点。

对各级部门来说,应主动发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将其纳入群众监督范围,发现一起整改一起,发现一类解决一类,不拖延、不犹豫。同时,有关部门要用足用好专项整治、技术监测、典型案例等工作成果,切实减去“指尖”负担,持续形成防治合力。

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各地各部门切莫有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也不能有抓抓停停、搞一阵风的想法。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