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50多名干部最近因为“扫地不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其中15人被撤职,40多人分别被调离工作岗位、黄牌警告、通报批评以及诫免谈话。一场源于“城乡清洁工程”的“问责”风暴,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通报一出,大家十分震惊,有人忍不住哭了起来。”一位知情人士说。
媒体曾报道过干部因上班赌博、开会睡大觉而丢官的,这次广西某些干部因“扫地不力”而丢官,显得格外“新鲜”,所表达的价值取向比前者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更广的适用性。
近些年,部分干部在思想上、状态上、行为作风上的确存在严重问题且为百姓所诟病。上班赌博、开会睡觉者毕竟是少数,而“扫地不力”者则多得多。“扫地不力”仅仅是一个具体事件,而与“扫地不力”类似的却数不胜数,甚至构成了一种具有“广适性”的“XX不力”现象,在其背后,是一种人所共知的可怕的心理机制、行为机制在作怪:有“好处”的事情抢着管、争着干甚至越界乱作为,无“好处”的事情则不愿管、消极干甚至干脆不作为。
“扫地不力”也要被罢官了,无疑是一个令官员们心惊胆颤的警示信号。过去,干部只要行为不出格、不犯错误,就能把日子混下去,无论是上级领导、组织部门还是周围的同事,大家的“容忍度”都比较高;如今,党和政府对大量存在的“XX不力”现象,其“容忍度”已趋于降低乃至终有一天达到“零容忍度”。在这种新的情势下,不仅有“好处”的事情趋之若骛者面临极大的风险,没“好处”的事情打不起精神乃至行动缓慢、敷衍了事者同样面临丢官的可能。换言之,对官员“执行力”的要求将越来越显示出“刚性”。
眼下,越来越的企业实行了“以岗定薪”,也就是说,你所在岗位在企业运营中创造着怎样的价值以及你创造了怎样的价值,是为薪酬分配的唯一依据。与之相对应的是,你不能担当起岗位责任,随时有可能被就下岗乃至解雇。这种以“价值”为衡量标准的人事管理常常显得是“无情”的,但也是符合企业运行规律的。相比之下,对政府官员的管理则显得“弹性”了许多。尽管政府与企业永远存在着重大区别,但在“价值”考量上,笔者坚信前者将逐步向后者“看齐”,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公众利益的需要、提升执政能力的需要、建设高效、廉价政府的需要、改善官员形象的需要。
新闻链接
广西15官员因“扫地不力”而丢官 有人当场痛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