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虱子多了不痒,涨价多了不愁?
|
2010年11月16日16:0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 |
开栏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清华学堂大火为何被“幸灾乐祸”
背景:13日凌晨1点多,正在修缮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大学早期标志性建筑清华学堂失火。300多名消防官兵耗时两个小时才将大火扑灭。大楼东部部分屋顶被烧塌,过火面积达800平方米,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东方早报发表熊丙奇的文章:我阅读了网络论坛关于清华学堂火灾的议论,发现有不少声音大论“清华学堂的烧掉”,他们甚至为清华学堂在清华百年校庆之前被烧而“叫好”。他们的说法是,当清华精神已经不在,把这清华学堂整修一新,又有何用?早点烧掉这一所谓象征大学精神的“古建筑”,可以早点提醒大家中国大学其实已经没有大学精神——不要以为地处清华园,就是原来的旧清华。校园火灾与大学精神如此没有障碍地挂钩,也是中国大学的一景。细究起来,颇为荒谬——校园火灾或与大学的管理疏漏有关,多数情况不该上升到大学精神层面。而本很荒谬的事,却响应者众,那是因为公众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对大学精神迷失的负面情绪。对火灾“幸灾乐祸”,一方面,是对只有大学其形而无大学其神的一种不理性的发泄。另一方面,则有借此说事、希望主事者从中获得某种警示之义。他们对百年建筑的“不心痛”,其实是何等之痛!近年来,在高校各种负面新闻曝光之后,公众都对大学吸取教训改革教育管理与学术管理制度寄予厚望,但总是事与愿违。教育腐败、学术腐败,还是接连发生,而且高校对各种教育腐败、学术不端丑闻的曝光,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不调查、不回应,依旧故我。因此公众总愿意用各种“由头”提及,反复刺激大学已经麻木的神经,包括以上这种不理性的“幸灾乐祸”。可以说,为了让大学有点精神,公众已使出了三十六计,但大学就是不中计。我不认为这种“唤醒”有多大效果,反过来,以上公众与大学之间的纠结关系,恰可说明大学的精神为何迷失至此——因为我们的大学没有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评价的机制。
小蒋随想:“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这句名言曾被无数次引用,批评如今“大学校”比着赛着盖楼的排场与阔绰。清华大学通报称,大火未对清华学堂主体结构造成影响。主体结构没事,似乎是说“没啥大不了”,这样的火灾总结人们并不耳生。事实上,央视配楼大火后,也宣称没影响主体结构,可“瞻仰”过那幢大楼的惨状的老少爷们,心里都有自己的掂量。央视至今仍未搬进“大裤衩”,恐怕不光是“群众不明真相”的问题。话又说回来,就算是清华学堂彻底烧毁,以清华的财大气粗,重建也不过是小菜一碟。我们总是听说,某某建筑见证了何种辉煌、经历了多少沧桑、承载过多少光荣与梦想,这一系列的词句用的都是“过去时”。说白了,这不过是对过往辉煌的追忆,映衬了当下精神与现实的苍白。建筑终归是死的,没有灵魂的躯体终归只是一具空壳。换句话说,如今没啥可吹的,某些人只好拿“老黄历”显摆。“只提当年勇”的“好汉”真的令人比较遗憾。一场火灾,使“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遭遇网友狂喷冤不冤?清华是不是替教育行政化、学术老板化、论文垃圾化背了一次黑锅?答案是未必。前段时间,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涉嫌论文抄袭闹得沸沸扬扬,清华大学对此始终三缄其口,目前这件事似乎又成了不了了之。人们心头的悬疑会随着时间淡化吗?一件臭事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发酵地越来越臭。更可笑的是,面对大学丑闻不断,众多大学依然沉浸在“创建世界一流”的幻想中。
虱子多了不痒,涨价多了不愁?
背景:继沈阳、合肥、长沙等多个城市举行天然气涨价听证会之后,11月12日,国内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城市——北京举行居民用气价调整听证会。
湖南红网发表谭相彬的文章:柴油荒、天然气荒、汽油荒,一“荒”就要涨价,国家发改委立刻拿出其“杀手锏”,拉开了新一轮全国性气价上涨的序幕。国家发改委抛出涨价理由无非三点,一是供需形势严峻,要涨!其次,对外依赖性增强,要涨!第三,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企业要“扭亏”要涨!听取“涨声”一片,国家发改委专家更是称,“中国民众须忍受更高物价上涨率”。我不知道更高的物价上涨率要涨到多少水平,还要持续多长时间。此次各地争相天然气涨价,增加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更是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挑战着民众承受能力。天然气之所以能够被民众普遍使用,因为天然气的优点“干净、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天然气的价格低廉、原料便宜才被认可,现在又因“气荒”上调价格。前段时间先是汽油、柴油等传统能源涨了,现在又轮到新能源的价格也要涨,涨涨涨,老百姓早已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了。价格的问题,不能总想着拿老百姓的“钱包”开刀。
小蒋随想:生活必需品再怎么涨价,老百姓还是得用。除了增加群众的开支,根本起不到减少使用量的效果。何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各类能源的利用一直呈现上升态势。所以,逢“荒”就涨价只能让人联想到“不涨白不涨”——因为,资源供应商已然吃定你。涨价还具有传导效应,别家的东西能涨价,凭什么我的东西不能涨?你涨,我涨,大家涨,这才“公平合理”,通胀就是这样炼成的。此次,北京市发改委公布了两个天然气涨价方案,一是从现行的2.05元/立方米调至2.28元/立方米,另一个则调至2.32元/立方米。无论哪个方案,涨幅至少在10%。汽油、电价、水价的涨幅就不一一列举了,百度一下,大家心里都有数。可是,发改委只承认全年CPI比预计的3%稍微高一点,这个账是怎么算的只有天知道。虱子多了不痒,涨价多了不愁,这样的幽默只能品出无奈的苦涩。
![]() |
(责任编辑:齐贺) |
相关专题 |
· 观点1+1 |
热图推荐 |
|||
|
| ||
|
|
播客·视频 |
|||
|
|
[一语惊坛]"干部年轻化"就怕成"干部关系化",能不纠结? [论坛]公安局长香艳日记是真是假·一品质不如妓女的警察 [访谈]加交通部长谈移民·马伟明:落后不是国人专利 [辩论]金牌争优,GDP也该争第一么·你看好“引渤入疆”吗 [博客]谁夺走教师公寓53条生命 我空军第一位女将军 [博客]女部长因夫公费游辞职启示 薄熙来岳父采访记 |
无线·手机媒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