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史學研究的重要指針(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余新華
2021年11月08日05: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內容提要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視野宏大、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史學研究的重要指針和基本遵循。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強對重大歷史問題研究,推動學科融合發展,更好發揮知古鑒今、資政育人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把握歷史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貫通學史、治史、用史的方方面面,涵蓋黨史國史、中華民族史、世界史各個領域,體現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和歷史科學的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視野宏大、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史學研究的重要指針和基本遵循。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更好發揮知古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為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提供了深厚的思想、理論和方法指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創新發展,為推動新時代中國史學守正創新提供了科學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就要在新時代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

  加強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一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同中國史學實際不斷結合的歷史。從五四時期唯物史觀的初步傳播、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史論戰,到新中國成立后的“五朵金花”討論,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社會史、環境史、文化史、醫療史、婦女史等新興學科的興起,幾代歷史研究工作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分析中國歷史和現實問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研究范式和話語體系,形成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中國化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對此我們要認真予以總結。一方面,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系統整理和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歷程和學術譜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研究的豐碩成果,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民族、中國歷史、中國道路等的重要論述,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及相關觀點,如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形成、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國近代化道路等,進行深入研究和闡釋,為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創新發展開辟新視野。

  加強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與當代社會歷史實踐的關系研究。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相比,當今社會的內部結構更加復雜,不僅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而且各領域內部的結構關系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重組。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挑戰著既有的認知框架和實踐邏輯,新經濟的強勁發展、國際戰略格局的重大變化等也使當今時代與過去相比呈現許多不同特征。這樣的社會現實要求史學研究與時代同步伐,為時代問題提供解答。因此,我們要豐富研究視角、研究范式和理論范式,也要有效提升解釋力,從紛繁復雜的變革過程中把握歷史與現實的內在聯系,為史學研究拓展新的研究路徑,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

  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強對重大歷史問題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推動新時代中國史學守正創新,要求歷史研究工作者明確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找准前進方向和研究著力點,特別是要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強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研究。

  進一步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100年來,經過幾代考古學人篳路藍縷的探索,中華大地上百萬年的人類史已經得到証實,5000多年文明史的脈絡更加清晰,但其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和空白有待我們去發現、研究和填補。比如,如何理解中華文明的發生和發展機制?維系中華文明不間斷發展的動力是什麼?如何把握傳說和文獻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要堅持“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這一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做好與世界其他文明的比較研究,進而更好地闡釋中華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邏輯和風格特點,更好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上,中華民族孕育出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大一統思想、民本思想、德法思想、仁政思想等為代表的思想智慧,以中央集權制、郡縣制、科舉制、監察制等為代表的國家治理制度等。新時代中國史學需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對中國古代思想史、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制度史展開深入研究,揭示中華文明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核與文化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豐厚的歷史滋養和智力支持。

  為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學術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歷史充分証明,沒有中華民族大團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無從談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新時代中國史學要自覺肩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使命,闡釋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創造燦爛文化、培育偉大精神的歷史過程,揭示各民族文化上兼容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以及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歷史必然,梳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邏輯,探索中華民族非凡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深厚源泉。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歷史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人類前途命運和時代發展大勢,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新時代中國史學需要在探索歷史上中國對外交往的思想理念、制度建構和實踐活動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闡揚“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海納百川”“講信修睦”“天下為公”等價值理念的當代價值,深入挖掘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內涵,清晰描繪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軌跡,深刻揭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邏輯。

  推動學科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希望我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繼承優良傳統,“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著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要求我們打破學術壁壘、推動學科融合發展。這是新時代中國史學守正創新的必由之路。

  新時代中國史學要探索的問題,許多都是人類歷史和當今時代必須面對的重大理論問題,研究闡述這些問題,單靠傳統的史學理論、研究方法和手段是難以奏效的,需要更加廣闊的研究視野、更加多樣的研究手段、更加系統的研究方法、更加多元的史料支撐、更多學科的協作協同。當今時代,學科之間融合、滲透和相互依存的發展趨勢在不斷加強。新時代中國史學要正視這種趨勢,趕上學術發展潮流,沖破學科藩籬,主動與相關學科展開互動和交融,善於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有益成果,對人類歷史進行多維度、多層面的分析和觀察,得出更加客觀、全面、可信和更能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結論。

  要繼續推動歷史學內部各學科的融合與創新發展,比如,促進中國史與世界史、考古學與文獻學的有機融合﹔推動歷史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不斷拓展思想史、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范圍﹔推動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發展,加快醫療史、環境史、科技史等學科融合。此外,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已深度融入當今世界發展,新時代中國史學應積極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不斷開辟史學研究的新視野、新思路。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努力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充分認識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意義,不斷推動新時代中國史學守正創新。

  (作者為中國歷史研究院黨委副書記)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08日 13 版)

(責編:白宇、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