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推動藝術品消費市場提質增效

黃  雋
2021年02月11日05: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國的藝術品消費市場發展已經起步。促進藝術品消費市場發展,有利於推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在新時代,促進我國藝術品消費市場發展,對於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藝術品是一個國家文化理念和智慧的重要代表,文化藝術消費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方面佔據著重要位置。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但總的看來,我國藝術品消費市場呈現增長速度較快與優質供給不足並存的特點,人均消費水平不高,不同人群和區域差異較大。

  從宏觀上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預期信心是藝術品消費的前提,經濟水平和收入狀況是藝術品消費的基礎。

  從微觀上看,藝術品屬於基本生活滿足之后的非剛需精神產品,精神層次的消費需要與消費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個性化較強,具有生活情調、文化品位、社交分享等特征。藝術品消費除了與收入財富有關外,還與美育教育、生活方式等習慣性因素有關,而這些習慣的養成需要素質培養和時間積澱。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把藝術品消費單純地理解為百姓購買藝術品或者設計品,應當從更寬廣的維度來看待和認識市場。仔細觀察最近10年中國藝術品消費市場的發展和變化,推動藝術品消費市場快速發展不乏新動能,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藝術博覽會和博物館熱度持續提升。藝術博覽會從一線城市快速擴展到二線城市,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不少藝術博覽會已經形成品牌效應,市場開始細分,觀展群體以年輕人為主,人數逐年提升。與此同時,知名博物館成為越來越多人旅游必去的目的地。博物館數量、美育活動、展覽場次和觀展人數大幅增加,藝術博覽會和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凸顯。

  藝術品外溢效應更加明顯。藝術和設計越來越多地走進家庭、學校和社區,成為人們舒緩調節壓力和提升品位素養的重要載體。藝術與旅游、科技等多維度融合,提升了商業的獨特性和吸引力。在都市中,很多人將家居用品、生活方式等營造出具有設計感或儀式感的時尚風格,從而獲得更加舒適美好的體驗和享受。在許多城市,美術館成為亮麗的風景線,美術館的建立帶動區域人文藝術氣質提升,吸引人們慕名前來“打卡”,從而帶動周邊商業和經濟發展。

  實用藝術品或設計品深入人心。調查表明,藝術品消費選擇順序依次為家居用品(例如藝術燈具、藝術沙發)、生活方式產品(例如餐具或茶具)、裝飾藝術品(例如書畫或小型雕塑),大眾對實用的藝術品和設計品更容易接受。價格適宜的年輕藝術家原創產品、知名博物館和特色展覽的衍生產品、藝術家或設計師與品牌跨界創作的時尚產品等受到消費人群關注和喜愛。

  中等收入人群和年輕人是藝術品消費主力軍。調查表明,藝術消費能力與人口結構有著重要的共振關系。文化程度越高,視野越開闊,精神需求就越高。中等收入人群注重生活品質和品牌意識,偏好智能和環保消費。80后、90后更青睞個人審美情趣和同時代的藝術,往往比父輩擁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和個性化消費需求,對文化藝術娛樂等情感消費需求較為剛性。

  由此可見,中國的藝術品消費市場發展已經起步,實現社會普遍參與還需要時間積累,亟待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收入水平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前提,預期穩定或增長的收入水平對於藝術品消費非常重要。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較大,需要借助科技進步全方位提升勞動生產率,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收入分配機制。

  第二,為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藝術品行業以小微企業為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基石。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保護知識產權,激發市場活力和動力,完善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和法律環境。

  第三,加大美育教育的投入與普及。藝術品消費更多是理念和情感上的認同和共鳴。藝術品消費建立在喜歡的基礎上,先有喜歡和關注,然后才有欣賞和消費、進一步探究,最后才是收藏和投資。加強歷史文化知識學習,能提高個人的品位和鑒賞能力。

  第四,提升供給與需求匹配度。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要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耕特色化細分市場,精准尋求藝術對接場景,發現和挖掘潛在需求。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穩步提升,中國藝術品消費市場一定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11日 05 版)

(責編:郝江震、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