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整版探討如何讓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2021年01月12日06: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2日 09 版)

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十四五”時期,如何進一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穩步提升教育質量,持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斷夯實民生福祉的基石,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今天刊發的幾篇文章,圍繞這些話題進行分析探討。

——編 者

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造高品質生活

李培林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實現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採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了更加厚實的基礎。2016年到2019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擴大,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28.2%,比2015年下降2.4個百分點。

同時要看到,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然存在相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建議》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十四五”時期,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繼續聚焦社會民生關鍵領域,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繼續精准施策。對脫貧地區繼續實施產業幫扶,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產業提檔升級。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搞好社會管理,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繼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台階。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保障市場競爭條件下的充分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系億萬人民切身利益,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十三五”時期,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就業任務,我國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質量穩步提高,就業政策服務體系豐富發展,創業帶動就業能力顯著增強。2016年到2019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累計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同時,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均保持在較低水平。2020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我國著力保障基本民生,把就業放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首要位置,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從2月的6.2%下降到11月的5.2%。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建議》提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實現這一目標任務,需要進一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努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和規范就業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支持吸納就業較多的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積極應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新趨勢,開展更加有效的職業技能培訓,大規模提高勞動力素質,創造新的人口紅利。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統籌做好農民工轉移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新增勞動力就業、去產能企業職工再就業等工作,統籌解決好周期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問題。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鼓勵個體經營,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強化對靈活就業人員就業服務、勞動權益和基本生活保障。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大人力資本投入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對推進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作出重大戰略部署。通過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系統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一些長期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層改革創新的經驗做法不斷涌現,我國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人力資本積累和勞動力素質提高。

“十四五”時期,貫徹落實《建議》部署要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事業,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補齊教育質量的短板,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的教育水平差距。發展、完善和普及學前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使人才培養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緊缺人才的需求。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我國未來發展關鍵領域和關鍵崗位的領軍人才。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形成發展的巨大人力資本潛力。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對於解除人民生活后顧之憂、促進社會公正和諧、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作用。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等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到2019年末,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68億人、13.5億多人、2.05億人和2.55億人。2016年到2019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補助資金5618億元,統籌用於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民生保障安全網進一步織密扎牢,讓人民群眾更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十四五”時期,努力實現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需要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為全體人民提供生活和生產的基礎性社會保障。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適應就業市場新業態的發展,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制度。適應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變化,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充分考慮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財政承受能力,將提高福利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基礎上,不斷增強社會保障能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切實增進人民福祉。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醫療保障水平

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和追求,維護人民健康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重要體現。“十三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建設健康中國的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衛生健康事業取得新發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2015年到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4歲提高到77.3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健康基礎。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醫藥衛生體系經受住了考驗,我國在全球范圍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實現全面復工復產,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建議》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這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新征程的重大決策部署。“十四五”時期,必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進一步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健康產業,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責編: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