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紅色基因,激蕩發展動能

李  拯
2020年12月28日05: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三明的紅色基因傳承,還體現在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裡,體現為脫貧攻堅的持續努力

    

  在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採訪,記者來到北山革命紀念園緬懷先烈。剛一進來,就看到很多小學生排著整齊的隊列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歌聲伴隨著鏗鏘的旋律,久久回蕩。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1月,在紅軍挺進閩西時,毛澤東同志豪情滿懷地寫下這首《如夢令·元旦》,成為三明代代相傳的紅色記憶。三明3萬多人參加紅軍,寧化蘇區擴紅支前運動籌集了糧食950多萬斤,約1.4萬人從寧化出發踏上長征之路。在福建省任職期間,習近平同志多次來到三明革命老區視察,滿懷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情感。紅色故事在這裡流傳,紅色基因在這裡傳承,為三明的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三明的紅色基因傳承,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著非常現實而具體的載體,這充分體現在農村基層黨建機制創新裡。永安市小陶鎮五一村黨支部書記、黨的十九大代表許光園談起基層黨建很有心得:“過去五一村路是土路,房是危房,現在黨支部帶領大家奔小康,村裡無閑人、無閑日,致富熱火朝天。”她把村裡的巨變歸功於“168”基層黨建工作機制:“1”就是一套目標責任體系,解決了“做什麼”的問題﹔“6”就是六步工作法,規范村內事務運作﹔“8”就是發揮八個方面的作用,握指成拳、形成合力。通過這套工作機制,基層黨支部既有明確目標,也有規范程序,更有各方合力,能夠充分發揮基層戰斗堡壘作用。在三明各地採訪,經常可見黨員活動中心。一個個基層黨支部,成為激活基層治理的細胞。

  三明的紅色基因傳承,還體現在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裡,體現為脫貧攻堅的持續努力。“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這是擲地有聲的承諾,也是堅定不移的行動。寧化縣淮土鎮黨委書記邱華東牢記“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囑托,堅持脫貧為本、致富要實,不僅把辣椒做成了脫貧產業,而且形成了獨特的脫貧工作機制。禾坑村的90后村民廖省華返鄉創業,成為銷售農產品的網紅,並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一開始村裡人都懷疑:這位返鄉的年輕人每天拿著手機在村裡晃來晃去,能把農產品賣出去嗎?后來,他幫助村裡賣出了2000斤生姜,村民們開始相信用短視頻、直播帶貨等線上方式銷售農產品。

  三明的紅色基因傳承,說到底是一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的人民情懷。很多人最早聽說三明,可能是從三明醫改開始的。為什麼三明醫改的很多做法能夠在全國鋪開,很多經驗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就這個問題,醫療體制機制層面的討論有很多,但最為根本的一條,還是因為三明醫改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醫藥、醫療、醫保“三醫”聯動,破除“以藥養醫”﹔帶量採購,把藥品價格實實在在降下來﹔藥品耗材零差率,消除了中間差價……三明市醫保中心主任坦言,在全國率先開展帶量採購時面臨很大壓力,但為了老百姓得實惠堅持推進改革。三明市醫保局黨組書記、局長徐志鑾說得更實在,三明醫改解決了患者吃冤枉藥、做冤枉檢查的問題。三明是一個出改革經驗的地方,各項改革之所以能夠被其他地方借鑒,就在於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作為改革導向。

  在寧化石壁鎮陳塘紅軍醫院舊址,抗美援朝老英雄張楨向人們講述了兒時見聞的紅軍故事。老英雄口音濃重,但當他說到“把紅色精神傳承下去,不僅是老區的光榮,更是國家的光榮”,是那樣清晰而有力。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必將為我們指明前進方向,匯聚不竭動力。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8日 05 版)

(責編:牛鏞、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