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說道:動物放歸,也要規范

梁  宇
2020年09月22日06: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適時適地實施野生動物野化放歸,需科學規范。放歸的動物能獨立生存、融入生態系統,放歸工作才算成功

赤斑羚放歸點的海拔不能太低﹔白唇鹿是群居動物,不能被獨自放歸﹔而為了給野生獼猴找到合適的放歸地,林芝森林消防支隊的隊員們更是花了不少精力。可見,對野生動物實施正確的野化放歸,其實並不簡單。

保護野生動物特別是瀕危野生動物,除了要保護其棲息地、復壯野外種群,正確實施野化放歸也是很重要的內容。對於受傷、病弱或迷途的野生動物來說,目前能不能放歸野外,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適合放歸,都需要經過科學評估,達到放歸標准才行。

有時,即使達到了標准,根據其生物學特征和生活習性,一些野生動物還需要進行相應的野化訓練。據媒體報道,今年5月,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3000畝的普氏野馬“健身房”正式“開張”。在這個訓練試驗區,普氏野馬輪流訓練體能。為模擬自然環境,科學家減少了日常照顧和庇護,試驗區少數的幾個飲水點和飼喂點,也都是隱蔽且不固定的。而除了提升體能、學習覓食,擇偶、產崽、哺育幼崽、防御天敵等技能,也都是普氏野馬放歸前的“必修課”。

相比之下,放歸人工飼育的瀕危野生動物,更加考驗人們的智慧。將人工飼育的野生動物野化訓練后放歸自然、補充野外種群、增加野外種群遺傳多樣性,是瀕危野生動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復和重建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幾十年來,針對不同種類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我國動物保護工作者探索出許多有效的野化放歸措施和技術體系。比如,在大熊貓放歸后,科學家通過音頻頸圈、GPS定位頸圈等設備,跟蹤和解讀大熊貓的行為和聲音,根據需要及時提供幫助。

野生動物放歸自然,要點不僅在“放”,更是在“歸”。目前,野生動物野化放歸的科學標准正逐步形成,相關工作更加科學規范。但在實際工作中,仍有諸多困難需要不斷解決。總而言之,從生態學意義來看,放歸的動物能獨立生存、融入生態系統,野化放歸工作才算成功。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2日 14 版)

(責編: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