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九一八,重溫血脈賁張的黃河故事

李泓冰

2020年09月18日14:19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今天是九一八。這個日子,對中華民族來說不能忘卻,對黃河也是。

黃河,如同我們的國,沉重、曲折,流淌著雄渾的樂章,也曾滴瀝著鮮血和淚水。

89年前的這一天,愛國官兵打響了中國14年抗戰的第一槍,也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從此,“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國人萬眾一心,抱定必死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全民抗戰,壯哉黃河!

一年前的這一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滔滔黃河,走筆中國,寫在國家治理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天頭地尾。激濁揚清,善哉黃河!

“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隻須定睛細看九一八這一天,便能掂量出黃河對上下五千年的中國而言,其地位有多麼巍乎其尊,舉足輕重。一句“母親河”的稱謂,凝結著五千年黃土情懷,九萬裡家國悲歡。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道破,“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黃河馳騁萬裡,西決昆侖,東襲黃土,鐵筆如椽向北勾出一個大“幾”字,濁浪直抵秦漢長城。關風凜冽,當長河“幾”字回環而下,那黃土色的淋漓墨跡,便是中游。黃龍向東擺尾,裹挾浩蕩黃沙順流而下,沖激出坦坦蕩蕩的華東平原,河床積沙而高,一條大堤緊緊束住“懸河”,小心翼翼“禮送”入海……黃河很慈祥,哺育了遼闊的北方大地,領略過秦時明月漢時雄關,大唐胸襟大宋風雅﹔黃河也很暴戾,沙多水少、易淤易決、“居”無定所,岸邊的子民離不了它的滋潤,又痛恨它的“暴走”傷人。“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1949年以前的2500多年,它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

治黃史,也是一部治國史。

“黃河寧”,始於“天下平”,新中國成立前,黃河無決口的最長時期,隻有約30年。新中國成立后,黃河安瀾整整七十載,這是令人血脈賁張的奇跡。黃河巨變,有目共睹。從前荒寂的黃河源,而今生靈競逐﹔從前重污染的“黑河”正變得清澈起來﹔從前黃河灘區的鄉親們隻想挖掉窮根,而今則初嘗小康滋味……

當然,治河從來不輕鬆,發展更是千鈞擔。這一年,沿黃各地經歷新冠疫情和經濟下行的雙重挑戰。對生態脆弱、經濟基礎薄弱的這些省市而言,“六穩”“六保”更是關鍵,否則,好不容易取得的生態成果、治黃成果以及發展成果,都有流失之虞。

過去是窮河、苦河、害河的黃河,怎樣變為生態河、景觀河、幸福河?這一年,沿黃各地都在精心著墨。“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黃河流域正在走出一盤大棋,“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棋眼所在。沿黃各地都在細細琢磨決策層給出的“棋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青海誓言扛起“源頭責任”和“干流擔當”,護住一河清水﹔陝西奮力平衡綠色和發展,唱好“黃河大合唱”﹔而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將文化優勢轉為發展優勢,則成了“河南使命”……

重壓之下,重溫一年前座談會上的聲音,更覺振聾發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干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讓黃河造福人民。”

回味九一八,這89年來,以及這一年來的黃河故事意味深長。這條長河,流淌著中華民族的道德勇氣、賁張血性、幸福向往與和平願望。而今,春風已度,大河安瀾,極目萬裡,猶須再上層樓……

(責編:尹深、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