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善款豈能是筆糊涂賬?

田宇

2020年01月17日16:57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吳花燕募捐事件還在發酵。近日,民政部對公眾質疑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為貴州女大學生吳花燕募捐一事作出回應,約談並督促兒慈會向社會公布募捐和善款使用的情況,表示將進一步調查了解,根據情況依法依規採取必要措施。從關注到同情再到質疑甚至憤慨,愛心人士的心情何以坐上了“過山車”?

毋庸諱言,吳花燕的遭遇令人惋惜,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太多太多,比如媒體報道有失偏頗,自媒體募捐缺乏公信,別有用心之人消費悲劇,等等。然而,相比之下,以公益眾籌為核心的慈善機制的表現尤其讓人失望。公眾不禁要懷疑,如果沒有輿論的關注,剩余的善款是不是就要石沉大海﹔倘若沒有監管部門的介入,是不是誰都能發一筆“慈善財”?

回應公眾的這些疑惑,說難其實並不難,把善款明細一晒便知。問題就出在,從發起人資格,到資金使用透明度,再到余款處理,公益募捐的整個鏈條如同“黑箱作業”,即便是愛心捐贈者對善款的去向和用途也很難掌握。這其中,固然有善款流轉、管理、使用方面的成本考量,但也給借機圈錢之人以可乘之機。一旦善款或挪用、或截留,肥的是不法之徒,傷的卻是捐贈者,最終受害的將是全社會。

慈善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不是一門鑽營的生意,更不能是一本糊涂賬。不可否認,近些年來慈善領域消費悲情、善款不善用等現象呈高發態勢。比如,羅爾事件中當事人涉嫌騙捐、詐捐﹔再比如,水滴籌員工在醫院掃樓籌款、按單提成﹔又比如,吳花燕的籌款界面上全憑發起人9958一家之言。我們固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因為慈善個案而拒絕釋放善意。但反過來看,隻有嚴查“貓膩”,堵住漏洞,才能讓愛心有處安放,而不是白白流失。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是最好的說明書。為什麼能擅自打著當事人的名義展開募捐?為什麼籌款百萬余元卻僅撥款兩萬元用於救助?高達6%的項目執行成本經不經得住推敲?“用於0-18歲困境大病兒童的醫療資助、心理關懷及生活助困費用”的慈善機構為什麼能夠為23歲的吳花燕募捐?民政部此番回應的關鍵,也正是要讓陽光驅散迷霧。如果反復消費透支、捂著事實真相、任由謠言四起,那麼就會陷入“塔西佗陷阱”,顏面掃地、公信盡失。

沒有公開就沒有監督,沒有監督,權力就會無限膨脹。慈善是一種基於人性光輝的高尚選擇,而回報這份高尚,既需要善款善用,更需要公開透明。隻有更多的公開透明,才能更大程度的守護社會的公義。善款不應再是一筆糊涂賬,慈善不該“燈下黑”。把善款明細公之於眾,才能讓更多人的參與進來。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