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讓大數據為助殘事業提供技術支撐

祝春江

2019年12月10日08:0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讓大數據為助殘事業提供技術支撐

  據統計,我國目前各類殘疾人大約有8500萬人左右,佔總人口的6.34%,平均每16個人中就有一個殘疾人。這表明,助殘既需要特定時日的愛心行動,需要可持續、目標精確的長期工程,更需要助殘人士和團體揚長避短,找到自己的發力點,從而讓一己的綿薄之力發揮出最大效用,讓慈善愛心真正成為殘疾群體的助力。

  國際助殘日之際,中國殘聯與音頻分享平台喜馬拉雅聯合宣布,將面向殘疾人發放每份價值超9000元的文化大禮包。殘疾人隻需登錄喜馬拉雅App,通過殘疾人通道認証,就可以免費獲得平台上超過200部的優質付費內容。

  在類似扶貧日、助殘日這類特定的日子,社會各界都會積極主動地行動起來,出錢出力、奉獻愛心。這當然需要繼續大力弘揚。但也應注意到,長期以來,扶貧助殘獻愛心的方式也一直有些雷同化現象。場面自然紅紅火火,可愛心助力是否起到了應有的效果,是否適合受助群體的現實需要,卻較少有人關注。此種局面,一方面緣於缺乏必要的跟蹤、分析手段,另一方面,恐怕也與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慈善觀念有關。

  互聯網正改變的社會生活,但是,網絡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很可能把一些特定的人群,比如老年人、殘障人士“拋棄”於社會發展之外。而網絡平台的技術優勢,又恰恰能夠為這些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務。互聯網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扶貧、助殘等方面創新、開發出更多模式。比如,在扶貧方面,它們一端聯系著消費者,另一端溝通產品供應方,通過平台的強大整合,將二者緊密連接起來,不僅可以提高幫扶效率,也使得扶貧助殘獲得了持續動能。而此次向殘疾人發放文化大禮包,也是利用互聯網企業平台、以“互聯網+”開展專項助殘的有益做法。

  殘疾人群體囿於身體的各種殘疾,在知識獲取、娛樂消費以及便捷地享受文化產品等方面,存在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而收聽音頻這種方式,既適合移動互聯時代的特點,也便捷簡單容易操作,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殘疾人士的文化需求。

  其實,更具創新意義的還在於,網絡平台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及時全面地分析、把握殘疾人士的收聽需求,從而更加精准地推出適合殘疾人的產品。無疑,大數據應用既節省了殘疾人的選擇時間,也為助殘事業提供了技術支撐。愛心無價、奉獻有“道”,如此相輔相成,助殘事業才能獲得強大的現實動力。

  祝春江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