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紅船觀瀾:“鳳凰”引得來  更要留得住

姜  潔
2019年12月03日05: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日前,有兩則與人才相關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一是一名教師入職某西部高校,需要找12個校領導和23個職能部門處級干部在報到通知單上簽字,遲遲未能辦妥﹔二是西部某省人社廳以“蓋章”倒逼相關部門審批,今年1月該省發布第一批高層次人才招聘公告后,歷時5個月才完成第一個引進博士的“備案”,到7月底還沒有引進1名高層次人才,省委日前對省人社廳嚴肅問責處理,5名干部受到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

  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當今社會,人才是發展中最活躍的要素,是決定戰略成敗和國家興衰的最根本的要素,人才強國戰略是實現國家強盛的第一戰略。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引才政策競爭激烈,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自然環境等條件相對落后,然而越是后進的地區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越大越迫切,越應當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留住更多人才,盡快縮小與中東部地區的差距。然而從上述兩則例子可以發現,盡管西部地區求賢若渴,但長期以來卻難以“解渴”,是因為現實中仍存在不少掣肘人才引進、培養、發展的因素。

  人才引進難,是西部地區面臨的首要難題。越是難引進,就越不應該在這一環節上再設限設卡。如果在東部地區可以輕易實現“最多跑一次”,到了西部地區卻要為了入職簽35次字、找相關部門蓋近10個章,再優秀的人才也要被嚇得打“退堂鼓”。這次該省省委對省人社廳在全省進行通報批評,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就是表明了鮮明的態度:必須破除人為設置的“中梗阻”,為引進優秀人才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

  引得來“鳳凰”是基礎,但引才的各項優惠條件應具備可持續性。西部個別地區在吸引人才時,開出格外“誘人”的條件。然而,這樣的“優待”是否具備可持續性,會不會引來本土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導致外來的人才“水土不服”、難以融入當地?因此,當地有關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決不能輕易做出難以持續的“許諾”,應當視本地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地開出引才條件,充分調動本土人才和引進人才的積極性,使其互補互持、合作共贏。

  用得好“鳳凰”,盡可能創造各種條件讓人才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才能留得住人才。人才既要引得進,還要留得下。毋庸置疑,當初一些年輕人作出奔赴西部的選擇時,一定是懷揣滿腔熱血,“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是,要想真正長久地吸引住人才,讓人才留下來,最終還得讓英雄有用武之地,創造出能激發他們出色才智的機會和條件,為其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和公平的發展環境,令其在投身西部大發展中找到獲得感,實現人才成長與當地發展的雙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對西部地區來說,吸引住人才、培養和使用好人才,努力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氛圍,才能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03日 19 版)

(責編:曹昆、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