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守正創新  深入挖掘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樹立和堅持正確史料觀念

張秋升
2019年11月04日05: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史料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建歷史真實的各種痕跡。當前,新史料源源不斷地被發現,史料范圍在逐漸擴展,人們獲取史料的途徑、方式和速度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進步。不過,史料終究要由人來處理,歷史研究者的史料觀念直接影響著史料處理和學術研究水平。當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亟須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史料觀念。

  既要重視出土文獻,也要重視傳世文獻。自王國維的“二重証據法”在學術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地下出土文獻,再加上考古學的興起與發展,一些人形成了出土文獻更能反映歷史真實的認知。實際上,出土文獻也是人寫的,同樣存在造偽的可能。相比傳世文獻,出土文獻的優勢主要在於沒有經過世間流傳帶來的失真。但也應看到,傳世文獻在世間流傳既有可能導致失真,也有可能經過歷代史家的考証去除原來之偽。還應看到,出土文獻自己不會說話,需要史家的解讀,同樣無法避開主觀因素。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出土文獻比傳世文獻更能反映歷史真實,必須處理好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關系。一般而言,出土文獻很多是零散的,隻有熟稔傳世文獻,才能把這些零散的出土文獻安置於適當的位置。這需要歷史研究者對傳世文獻十分熟悉,不能隻盯著出土文獻而忽略傳世文獻,而應堅持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並重。

  既要重視史料范圍的擴展,也要重視史料深度的挖掘。隨著史學研究新領域新視角的拓展、史學新理論新方法的運用,原來不被人們關注的遺存進入了史料的范圍,如圖片、音像、口述資料等。隨著史料范圍的擴展,可以利用的史料越來越多,但有的歷史研究者對一些基本史料的利用還處於“淺嘗輒止”狀態,缺乏深入挖掘。史家與史料的關系是一種反復對話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問題的不同、史家認識角度的轉換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對同一史料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從中勾稽出來的歷史信息也是不同的,一些基本史料是歷史信息取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某一研究領域的基本支撐。因此,史料范圍的擴展固然重要,基本史料的深入挖掘、反復研究也不可偏廢。真正高明的歷史研究者,要有從人人能看到的史料中研究出新成果的本領。

  既要重視直接史料,也要重視間接史料。直接史料又被稱為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間接史料也被稱為第二手史料或轉手史料。很多人認為,直接史料價值高,間接史料價值低,因而高度重視直接史料,對間接史料相對重視不夠。重視直接史料固然沒錯,輕視間接史料則不可取。直接史料的稀少是史家難以擺脫的困境,此其一。其二,直接史料也未必符合歷史真實。回憶錄一般被認為是直接史料或第一手史料,但回憶者的立場及其記憶能力會影響史料的真實性﹔被採訪者受採訪者影響,也可能導致失真。可見,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都應得到重視。要廣泛搜集各類史料,採取比較的方法比勘史料,先對間接史料下一番細功夫,如此才能了解直接史料的意義,進而有效加以利用。

  既要重視運用數據庫、互聯網搜集史料,也要重視閱讀原始文本史料。互聯網的出現和數據庫的推廣,讓史料的搜集工作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人們為了盡快獲取相關史料,常常圍繞自己的選題擬定關鍵詞查找史料。但這也帶來了新問題:通過數據庫和互聯網得到的史料是“查找”出來的,而不是“閱讀”出來的,“查找”出來的史料往往會因為缺失史料存在的背景而使研究者不了解史料的語境,難以真正理解史料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容易造成對史料的誤讀。對於互聯網時代史料的搜集與運用,比較合理的做法是:第一,閱讀原著,掌握本專業和相關研究領域的基本史料,了解史料的“生態環境”﹔第二,閱讀原著要上下貫通、左右相連,大體判定基本史料的價值﹔第三,加強理論修養,強化問題意識,從多角度審視史料﹔第四,將查找自數據庫和互聯網的史料與來自原始文本的基本史料對勘,反復比較、確立聯系,恰當地擺放到各自的位置﹔第五,將查找自數據庫和互聯網的史料引入文章時,努力做到史論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04日 09 版)

(責編:李楓、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