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新論:培厚校園文化的土壤

武  楠
2019年10月30日05: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中,在校大學生的主題方陣獲得不少關注與喝彩,他們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傳遞出的家國情懷和遠大志向,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校園文化建設成就的縮影。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抓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落實好校園文化建設,發揚好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多元化、多樣態的方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新時代面對青年群體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應當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保持創新的激情和務實的作風,激發青年在校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鼓勵他們勇擔時代重任,主動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去。

  校園文化為青年人接受教育和個體成長提供了土壤和環境,不僅服務在校生成長成才,也將優秀文化的精神影響力延展到全社會,是當代中國的寶貴財富。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應當充分彰顯主流精神、融合多元個性,將獨特的文化氣質植根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事業中。同時,校園文化建設要有清晰的定位和思路,結合各個學校不同的發展歷程、歷史背景和學科特色,把時代精神和價值體系融入日常教學中。重要紀念日和開學日的同升一面旗、共唱一首歌、向英烈敬獻花圈等主題活動,利用通識課程、特色活動、社會實踐等弘揚紅色文化、革命文化,推動促進傳統文化進校園……凡此種種,都能很好地增強校園文化的生命力。

  搞好校園文化建設,要主動運用新媒介新形式、積極佔領網絡輿論高地,營造出貼近青年生活、富有青春氣息的校園文化形態。近些年,不少學校探索線上線下相互配合的形式,如利用圖片、表情包、動漫、歌曲、音視頻等,實現了思想政治和文化、審美等多重功能。“互聯網+”帶來的新機遇正逐步呈現,把握和引導方向是我們必須直面的議題。要突出青年學生在校園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深入研究青年閱讀和接受信息的碎片化、具象化等特點與規律,主動佔領宣傳和文化陣地。這次國慶前后,一些高校運用社交短視頻、VI視覺識別系統、在線畫冊等方式,以新穎形象展示出青年群體愛國愛校的風採,充分証明了立足網絡實現文化育人的功效。

  制度對價值塑造和習慣養成具有重要作用,校園文化建設也同樣如此。教風學風建設不是大而化之的命題,而要從細節和小事做起。依靠制度規范校園生活,能更好實現以文化人的目的,更有力地增強青年群體的自律能力和自強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校園文化建設過程,是一個不斷挖掘規章制度育人功能的過程。一旦形成全體師生都認同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准,制度力量會將價值觀轉化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讓學生帶著校訓校規的烙印走出學校、走進社會,逐步成長為社會棟梁。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還要營造崇尚勞動、鼓勵奉獻的生活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宿舍和社區的管理,貢獻自己的才智。這有利於他們提升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同時,也要重視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作用,使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自覺維護身心健康,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激發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30日 05 版)

(責編:白宇、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