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做好媒體融合大文章

盛玉雷
2019年10月30日05: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隻有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深入理解全媒體時代的挑戰和機遇,才能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擁抱全媒體時代,如何加強內容建設、構建傳播格局?面對產業革命,怎麼保持技術敏感、恪守技術理性?近日,以“全媒體時代: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的2019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行,與會嘉賓、媒體同行齊聚一堂,在集思廣益中共謀發展,在交流激蕩中相互啟發,共同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考題。

  抓住全媒體時代這個大趨勢,做好媒體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在今天已經成為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共識。不久前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是氣勢恢宏的國之大典,也是百花齊放的媒體盛事,不僅有“圖文音視”四位一體的立體呈現,而且實現了5G、8K、AR/VR、雲計算、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涌現出一大批站位高、視角廣、形態新的現象級產品。比如,人民日報圍繞“我愛你中國”的主題推出全媒體策劃,截至10月8日網絡觀看互動量超10億次﹔H5產品《56個民族服裝任你選》頁面瀏覽量近2億,用戶生成照片超7.38億張……一個個新穎的設計,一次次精心的互動,成為全媒體時代守正創新的典型案例。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把“課堂”設在了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線。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這是對全媒體時代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對媒體融合發展態勢的深刻洞察。無論是“策、採、編、發”的生產流程,還是“報、刊、網、端、微、屏”的分發過程,隻有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深入理解全媒體時代的挑戰和機遇,才能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從傳統媒體的“輿論主場”到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輿論廣場”,今天媒體的用武之地實際上變大了。一方面,“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對媒體而言,人在哪裡,工作的重點就在哪裡。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網絡空間成為媒體發力的新領域。另一方面,從機器人寫稿到AI合成主播亮相,技術創新推動媒體形態、傳播方式加速演變,技術要素為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受和反饋打開了想象空間。全媒體時代的傳播平台,不僅是新聞的發布者、信息的傳播者,而且日益成為服務的提供者、關系的構建者。可以說,媒體融合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挑戰與機遇並存,壓力和動力同在。媒體融合正在駛入沒有航海圖的水域,既要眺望遠方的航道,更要把穩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的舵盤。在2019媒體融合發展論壇上,與會嘉賓的討論讓人看到,不少共識已經形成。比如,不能讓虛假歪曲信息、消極錯誤言論泛濫,要尊重新聞規律、恪守法治底線﹔再比如,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全媒體時代不管技術如何演化、形態怎樣變化,真實理性的新聞准繩沒有變,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沒有變,平實鮮活的文風追求也沒有變。隻有堅持“改”的精神、“闖”的勁頭、“干”的行動,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我們才能克服發展中的問題、應對前進中的挑戰。

  媒體融合是時代所向、大勢所趨。從“紙與筆”“鉛與火”,到“光與電”“數與網”,誰能把握機遇、應對挑戰,誰就能在歷史大勢中勇立潮頭。在媒體融合的進程中參與進去、運用起來,我們就能不斷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推動媒體融合不斷向縱深發展,書寫全媒體時代的嶄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30日 05 版)

(責編:白宇、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