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熱乎乎的月餅為何倒進垃圾桶

張田勘

2019年09月06日07:58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熱乎乎的月餅為何倒進垃圾桶

  近日,一位網友發帖稱,目睹了一家生鮮超市將當天賣不完的食物“大規模丟棄”的場面。在現場吃飯的顧客看到“這鮮肉月餅還是熱的”,也在21:30之后,與很多新鮮飯菜、海鮮、甜品、飲料、點心從貨架上撤下,丟到小推車裡拉走扔掉。顧客提出拿走或者購買都被拒絕,讓人感到很浪費。

  面對網友的質疑,該超市回應稱“左右為難”,對於銷毀臨期食品很無奈,目前已經盡力止損了。也有網友支持這一做法,認為從食品安全角度來考慮,銷毀是正確的,也是最優解——現場加工熟食過了質保時間,如果贈送流浪漢,一旦出任何問題,照樣要由超市負全責。

  盡管銷毀臨期和過期食品是食品加工業和商店的盡責做法,但這樣的方式還是讓人覺得有些暴殄天物。事實上,這種做法並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並非一些食品生產者和加工者所獨有,而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就連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為此深感痛心。

  根據FAO的統計,全球生產的糧食中有三分之一不是損失就是浪費了,這些進入垃圾桶的食物足以養活全球挨餓和缺少食物的10億人。糧食損失和浪費也是對用於生產糧食的勞動力、水、能源、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濫用。此外,這些被拋棄的食物在腐爛分解過程中,還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加劇全球變暖。

  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糧食損失和浪費貫穿於從最初的農業生產到最終的家庭消費的整個供應鏈,並且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新鮮的糧食產品或農產品在形狀、大小和顏色方面偏離了被認為是最優的外形和新鮮度,在分揀過程中就會被從供應鏈中移除﹔接近或超過“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通常會被零售商和消費者丟棄﹔從家庭廚房到餐飲機構都有大量有益健康的可食用食品未被利用等。

  現在的還是熱乎乎的月餅就是被視為超過了“最佳食用日期”而倒進了垃圾桶。面對糧食損失和浪費,FAO堅持不懈地呼吁全球各國,用一切辦法減少浪費,並且應當讓所有人認識、感恩和尊重糧食的價值。在這個方面,世界上有些國家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也受到FAO的贊揚,如丹麥。

  丹麥研究人員認為,買臨近保質期的食物不僅更劃算,而且對健康並無損害。同時,政府和立法應允許一些企業銷售超過最遲銷售日期的食品(過期食品或剩余食品)。實際上,丹麥有很多家這樣專售過期食品的超市或商店。

  這一做法也得到了FAO的支持。FAO建議,各國政府應當加大實施旨在減少食物浪費的立法。立法者可以頒布更清晰、更靈活的准則、指令和法規,以允許和促使人們食用臨期、到期,甚至稍稍過期的食品,隻要不損害健康。

  另一方面,就是量入為出,減少食品的生產。丹麥和一些歐洲國家,如英國,也充分利用了信息時代的通訊特征,電訊運營商提供了不少方便飢餓和貧窮人群獲得剩余食物的手機APP。在這些應對措施下,丹麥在過去5年裡,減少了25%的食物浪費。同樣,英國也減少21%的食物浪費量。

  其實,前面那家超市在回應中提出,從源頭止損是避免浪費的最好方式,需要量出為入地加工銷售食品,在訂貨量和實際購買量方面應保持最大限度的平衡,在這方面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

  另外,基於健康的標准,食品衛生部門也應當基於衛生學、營養學和毒理學方面的科學依據來制定政策,明確哪些食品臨期或稍稍過期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不能食用的。而且,也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快捷和便利,建立各地甚至全國性的網絡平台以及手機APP,隨時發布何地何處的商家有哪些臨期、稍稍過期但可食用的食品,供人們免費獲取和消費。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