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便民項目為何淪為“雞肋工程”

 針未尖

2019年08月15日08:08  來源:北京青年報
 

新華社記者近日在河南西部一些鄉鎮走訪時發現,一些公共自行車被投放到村裡,成為當地政府便民惠民新舉措。然而據村民介紹,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動車,農村出行往往距離遠,騎自行車反而不方便。村裡的公共自行車都為樁式設計,並不能隨停隨用,有時村民為了還車,還要專門把自行車騎到村口的站點。當地一名村干部說:“俺們都知道投放公共自行車是為了方便群眾,可這東西實在不實用!”(8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

誠如新華社報道所說,這樣的便民項目,難免淪為群眾眼中中看不中用的“雞肋工程”。實際上,便民項目淪為“雞肋工程”的現象並不少見。比如,一些地方為方便群眾辦事,設置了寬敞明亮的便民服務中心,可實際服務卻很少,群眾用不到﹔一些鄉鎮為提高農民素質,轟轟烈烈地開辦了農民夜校,卻因為課程內容不對路,最終冷冷清清無人問津……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不僅浪費了行政和經濟資源,還得不到老百姓的認同與叫好。

一些便民項目何以淪為“雞肋工程”?這其中,有的便民項目是相關部門“好心辦了壞事”。他們想為群眾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卻空有一腔熱血,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缺乏充分調查研究,缺乏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而且急於讓某些項目“閃亮登場”。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便民項目即便出於“好心”,最終也把事情“辦壞”了,隻發揮出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這種便民,並沒有“便”到群眾心坎上。

還有一些便民項目之所以淪為“雞肋工程”,本就是相關部門隻追求形式主義,熱衷於玩“花架子”,對群眾需求基本不管不顧的產物。在一些地方,相關部門缺乏體會民生冷暖、真正為民服務、滿足民生所需的意識,汲汲於名利,汲汲於政績,汲汲於上級認可,工作作風不實不真甚至於投機取巧,充滿形式主義。在便民項目供給上,他們真正追求的是匯報材料中的漂亮數字,隻滿足於通過上級的檢查考核,而不是真能便民惠民。

拿在農村投放公共自行車來說,它就是放錯了地方的便民項目。便民項目淪為“雞肋工程”,是某些部門不具責任擔當、缺乏踏實作風、缺乏為民意識的體現,不但會浪費行政和經濟資源,還會損害政府部門的形象。對此要加強監督處罰,如果監督太遠太軟、處罰力度不夠,會有更多便民“雞肋工程”“虛假工程”出現。各地基層相關部門在部署便民項目時,要多動腦筋、下真功夫,邁開雙腿到田間地頭了解民意、體察民情,抓住群眾生活中的痛點難點問題“對症下藥”,便民項目才會成為真正的惠民工程。

(責編:李儀澤(實習生)、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