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確保我國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2019年08月09日0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我們黨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堅持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是解決一切經濟社會問題的關鍵,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有效解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矛盾和問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加牢固。

  ■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推動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保証了社會大局穩定。

  ■我們黨善於運用科學思維方式,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有效抓住並破解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問題,有力促進整個社會既充滿活力又井然有序。

  

  通常來說,變革與穩定是矛盾的。變革意味著平衡被打破,穩定意味著平衡的形成。沒有變革,事物不能發展﹔沒有穩定,發展缺乏基本前提。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在不斷變革中保持穩定,又在保持穩定中不斷推進變革,實現二者有機統一,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跡。從根本上說,這得益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得益於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完全正確,得益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巨大優勢。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確保國家得到有效治理,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成為社會穩定的根本政治保証。同時,我們黨又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和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持續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激活發展動能,為變革與進步提供強大動力。

  立足中國實際統籌改革發展穩定關系

  毛澤東同志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中國有著5000多年不曾間斷的文明發展史,有著近14億人口和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是56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美好家園。沒有哪個國家具有中國這樣的國情。我們要不斷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照誰的模式辦?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要兼顧變革與穩定,不能照抄照搬別國模式,必須依據自己的國情,從中國實際出發,才能形成科學的戰略、找到有效的方法。

  我們黨立足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准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變化,在此基礎上形成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正確方針,為我國在持續變革中保持穩定提供了理論指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是解決一切經濟社會問題的關鍵,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著力解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矛盾和問題,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我們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正確處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從而確保改革開放既具有不竭動力又行穩致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強調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強調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採取“六穩”等一系列舉措著力平衡好各種關系,以改革開放的新進展鞏固經濟社會穩定大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在廣泛凝聚共識中鑄牢思想根基

  我國社會在改革開放中深刻轉型。我們確立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利益格局都發生深刻變化,社會階層更加多樣,利益關系日趨復雜,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也隨之更加多元多變。在意識形態領域,社會思潮紛紜激蕩,主流意識與多樣化社會意識並存,傳統思想觀念與現代思想觀念相互交織,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碰撞。應當說,類似的情形,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碰到過。有的國家正是由於沒有處理好價值觀念上的分歧,致使社會矛盾增多、不穩定因素增加,甚至造成思想混亂、社會動蕩。

  越是意見紛紜、眾聲喧嘩,越需要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團結全體人民沿著正確方向同心同德共同奮斗,確保改革開放行穩致遠。為此,我們黨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提出“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其中就包括思想上的團結。后來又強調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黨同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鞏固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加牢固。這為實現變革和穩定的有機統一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

  通過發展夯實社會穩定的物質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社會的直接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都是從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中國古人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沒有生產力發展,就不能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生活。如果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就會影響社會穩定。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使改革開放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從而保証了社會大局穩定。隨著我國進入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在經濟穩中向好、社會總體穩定的同時,各種風險挑戰也不斷顯現。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並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擁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奠定了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卓有成效地鞏固和發展了社會穩定大局。

  以科學思維方式破解經濟社會難題

  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必須以科學思維方式分析矛盾、抓住關鍵,才能找准工作重點,有效解決矛盾。我們黨堅持唯物辯証法,既深刻認識到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隻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又深刻認識到隻有改革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穩定才具有堅實基礎。我們黨善於運用科學思維方式,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成功抓住並破解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問題。比如,始終關注“三農”問題,著力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極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保障和改善了農民生活,為改革發展穩定全局打下堅實基礎﹔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和集約規模經營,夯實鄉村振興的制度基礎。又如,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再如,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持續保持比較充分的就業,實現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民生之本得以鞏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在這一總目標指引下,我們黨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增強應對各種社會矛盾的本領,推進社會治理理念現代化、社會治理工作布局現代化、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使社會治理體系基本健全、社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社會風險有效化解、社會生態得到優化,有力促進整個社會既充滿活力又井然有序。

  (執筆:謝志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9日 08 版)

(責編:馮粒、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