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溫暖住有所居的夢想

何鼎鼎
2019年08月07日05: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以更廣闊的視野來觀察,住房保障可說是經濟命題、社會命題,也是民生工程、信心工程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動情地說:“解決棚戶區問題的住房開工了580萬套,新市民有了溫暖的家”。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目標,對於低收入群體、城市新市民而言,更意味著期待與夢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近年來,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為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截至去年年底,37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累計近2200萬困難群眾領取公租房租賃補貼﹔10年來,全國棚改累計已幫助1億多人“出棚進樓”。各類保障性住房,為滿足相應人群住房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實實在在增強了住房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過,在現代社會,解決住房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任務,難以一蹴而就。比如,房地產市場,難在如何穩“價”﹔保障房供給,難在如何保“量”。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重申“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強調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因此,加快保障房建設,有助於更好實現住有所居目標,也有利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以更廣闊的視野來觀察,住房保障可說是經濟命題、社會命題,也是民生工程、信心工程。

  加強住房保障,應當向改革要動力,切實增進群眾福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如今,頂層設計相繼落地、漸次開花。例如,2017年公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提出:“未來5年新供應住房中,產權類住房約佔70%,租賃類住房約佔30%。產權類住房中,商品住房約佔70%,保障性住房約佔30%。商品住房中,共有產權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約佔70%。共有產權住房中,70%面向本市戶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這幾個“三七開”,體現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政策導向,必將不斷提升群眾的生活質量。

  保障性住房建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要把好事進一步辦好、真正使住房困難群眾受益,還必須加強管理,在准入、使用、退出等方面建立規范機制,實現公共資源公平善用。比如,對於政府投資建設並運營管理的公租房,可根據支付能力實行差別化租金﹔對於社會投資建設並運營管理的公租房,可按規定對符合條件者予以適當補貼。與此同時,根據保障對象實際情況的變化,也應動態調整租金減免或補貼額度,直至按照市場價格收取租金。堅持公平分配,完善政策措施,堵住制度漏洞,才能讓保障房精准對接需求、發揮更大效益。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去年,住建部、財政部推出政府購買公租房運營管理服務的試點方案,面向市場尋找專業化、規范化的服務,旨在提升保障對象滿意度和獲得感﹔今年,繼大規模棚改后,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推進,“銀發社區”加裝了電梯,老化管道煥然一新……攻堅克難、久久為功,推動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設邁上新台階,我們必能以扎實行動溫暖更多人住有所居的夢想。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7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