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現場評論·我在長征路上(17)

人民日報:義無反顧的力量從哪裡來

桂從路
2019年08月02日04: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長征把革命的種子播撒在沿途的山山水水,點燃了群眾參加紅軍的熱情,擴紅熱潮成為這場“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的生動注腳

  

  走進雲南省會澤縣的水城擴紅文化生態園,一座高達11.7米、長18米的大型群雕映入眼帘。這座名為“烏蒙磅礡”的雄偉雕塑,展現了當年的擴紅熱潮,體現了軍民一家、魚水深情的感人場景。

  1935年5月,被稱為“戰略騎兵”的中央紅軍紅九軍團攻克會澤縣城,短短幾天時間,1500余名青年參加了紅軍。正是在水城村梨園,新戰士集合整訓,軍團長羅炳輝作了動員講話,會后即從樹桔渡口渡過金沙江,奔赴北上抗日的征程。會澤擴紅,為紅軍隊伍補充了戰斗人員、注入了新鮮血液,這是紅九軍團最大規模的一次擴紅,也是紅軍長征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壯舉。

  涓涓細流匯成革命巨浪,推動著歷史大潮向著光明前行。從井岡山到延安,一次次擴紅為中國革命增加了有生力量,為長征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據會寧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紀念館中展示的“沿途群眾參加紅軍統計表”顯示:1934年11月,湖南宜章白石渡500余人加入中央紅軍﹔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擴紅4000余人﹔1935年5月,四川會理5000余人加入紅軍……近20次大規模的擴紅成果,詮釋著人民群眾對紅軍的擁護和支持。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數以萬計的青年,冒著生命危險加入紅軍、踏上革命征途?答案令人深思。

  “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都一樣,沒有人來壓迫人。”這首流傳在紅軍長征路上的歌謠,至今依然在雲南、四川等地傳唱。可以說,正是長征把革命的種子播撒在沿途的山山水水,點燃了群眾參加紅軍的熱情。當年會澤召開萬人大會,深受感染的礦山工人黃興順二話沒說報名參軍,甚至來不及和家人道別﹔紅六軍團佔領雲南省祿豐縣元永井,號召工人農民們團結起來,為“人人有衣穿、個個有飯吃,再也不受地主老財的剝削”而戰,貧民楊大媽連夜點起火把,追趕紅軍隊伍,送兒子去參軍……這些擴紅熱潮中的感人場面,成為這場“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的生動注腳。

  長征路上處處涌動的擴紅潮,根源在於黨的性質宗旨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糠菜半年糧,麻布當衣穿,四季猶風雨,終年睡火塘,雞捐鴨捐草鞋捐,捐給保長抽大煙,保長肚子撐破肚,窮苦百姓受熬煎。”80多年前,會澤老百姓可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紅軍進駐會澤,不僅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還砸開監獄放出無辜窮人,打開義倉和當鋪,分發積谷千余石,給當地老百姓帶來溫暖。正是紅軍的一言一行,讓窮苦群眾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利益的黨,紅軍是一支為人民謀幸福的隊伍。也正是這樣的認識,激發出義無反顧的力量,堅定了跟著紅軍走的選擇。

  會澤參加紅軍的1500多人,留下姓名的隻有100多人,絕大多數無名英雄,犧牲在了追求民族獨立解放的事業中。用血肉之軀鑄就鋼鐵長城,以生命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們的犧牲奉獻值得永遠銘記。用行動踐行聽黨話、跟黨走的無悔誓言,一代代中華兒女前仆后繼,他們的理想照亮民族復興的征程。從長征路上的擴紅壯舉,到改革發展中的奮勇當先,事實証明,唯有堅定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唯有永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戰斗力。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2日 05 版)

(責編:袁勃、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