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基礎教育亟待扭轉“升學政績觀”

2019年07月31日07:58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基礎教育亟待扭轉“升學政績觀”

  確保基礎教育起點公平,要求地方政府確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和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准是,基礎教育辦學不能再採用“以升學為中心”模式。要建立新的“教育改變生活”價值觀念,不以升學論基礎教育的成功,而以給每個孩子有質量的教育配置教育資源,切實推進基礎教育的起點公平。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就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基礎教育關系到每一個人,是提高國民素質、實現國家富強的基礎性工程。要優化配置教育資金資源,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支持力度,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解決一些地方“上學難”和困難家庭孩子輟學等問題,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確保起點公平。

  擴大公平和提高質量,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兩大基本任務,而確保起點公平是擴大教育公平的前提。確保基礎教育起點公平,要求地方政府確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和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准是,基礎教育辦學不能再採用“以升學為中心”模式。

  鼓勵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孩子上學讀書,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讀書改變命運”,有人說得更直白,是“高考改變命運”。正是所謂“高考改變命運”,讓不少地方多年來難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甚至導致近年來鄉村輟學率回潮。這主要緣於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升學政績,按怎麼能出升學政績來配置教育資源,把更多優質資源配置給少數能考上好大學的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則不被基礎教育重視。這偏離了基礎教育“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基本價值觀。

  2006年頒布實施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禁止義務教育階段舉辦重點校、重點班,但現實中,不少地方都存在正式或變相的重點校、重點班,尤其是初中教育階段。這一禁令未能得到嚴格執行,主要是因為有的地方政府發展義務教育,首要目標不是給所有學生完整的義務教育,而是為今后的中考、高考升學競爭服務。中考、高考關注的升學率指標主要是重點高中升學率、重點本科院校錄取率,對一些地方政府來說,提高升學率最有效的路徑,不是讓所有學校均衡發展確保起點公平,而是集中優質資源培養爭奪升學錦標的學生。以升學政績為主導配置義務教育資源,是導致義務教育不均衡的根源,因此必須扭轉升學政績觀,建立優質均衡發展觀。

  一些地方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將非中高考科目的教育教學邊緣化,以及把“差生”邊緣化,進而導致農村輟學率回潮。不少地方政府保障義務教育投入,隻重視與中高考相關的主科教師和課程,把其他學科視為“副科”“小學科”。這也讓學生的教育起點不公平——相對來說,城鎮學校基本都開齊了義務教育課程,配齊了相關教師,而不少農村地區的學校,遲遲不能開齊開足義務教育課程。

  也許有人不理解,既然高考可以改變命運,為何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孩子還會輟學?其實,“高考改變命運”隻能改變少數學生的命運,一些讀完小學后成績比較差,中考進不了普高隻能進中職的學生,往往會覺得改變命運無望,而選擇輟學外出打工。加之我國職業教育地位相對較低,有的學生不願意讀中職,這也是地方政府的升學政績導向所致。一些地方政府一味重視升學率,導致把教育和學校分為不同的等級,這也和“辦好所有各類教育”的科學教育價值觀是相背離的。

  今年7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要求,黨政有關負責人要牢固樹立科學教育觀、正確政績觀,嚴禁下達升學指標或片面以升學率評價學校和教師﹔建立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國家制定縣域義務教育質量、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標准。進入基礎教育大發展的新時代,需要建立新的“教育改變生活”價值觀念,不以升學論基礎教育的成功,而以給每個孩子有質量的教育配置教育資源,切實推進基礎教育的起點公平。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