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縱橫:實體書店,通向文化空間

劉建華
2019年07月18日05: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有媒體報道,經歷了10多年低潮后,實體書店行業又迎來了新的春天。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智能技術不斷革新的大浪潮中,實體書店該如何作為,才能彰顯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擁有歷久彌新的時代意義呢?

  首先,要正確認識閱讀,正確認識閱讀人群。凡是用眼睛與耳朵去做的事情,都可以稱之為閱讀。承載知識與信息的各種紙質與非紙質媒介形態,都是人們賴以閱讀的工具。因此,閱讀人群應該是所有擁有視覺能力、聽覺能力與觸覺能力的普羅大眾。

  其次,我們要認識實體書店在人們閱讀選擇中的正確地位與大致比例。原來人們幾乎100%依靠報刊圖書獲取知識與信息,現在這一方式可能僅佔比10%左右,甚至還會更低。這個變化絕不能說是人們不閱讀了,而是閱讀選擇的媒介形態發生了變化。實體書店既要認識到這樣的變化,又要相信自己在人們深度閱讀選擇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把這個較小比例的“狹長地帶”做深做透,緊緊黏住有閱讀能力的人群。

  再次,我們要正確認識實體書店的社會價值與人類價值,做成融通各種閱讀社會心理的文化空間。從經濟學角度看,閱讀是對知識信息的選擇和文本的消費過程,主要是受消費者所處時代社會心理的影響。在閱讀過程中,影響受眾接受的既有新奇性趨近心理、陌生化排斥心理、偏向性理解心理等個體心理機理,也有社會思維、社會影響與社會關系等社會心理因素,這些都影響著人們的閱讀選擇、閱讀過程與閱讀效果。

  正因此,實體書店需要進行根本上的轉型,就不能只是圖書的簡單展示台與銷售處,而應該是能夠融通上述各種個體心理與社會心理的文化空間。在這個文化空間裡,不同圈層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靈棲息地,並能在保持各自主體地位的同時,實現更多元的認可、認同或接受。在一個同時完全屬於一個人和一群人的公共平台裡,在濃郁的咖啡香味中,讓各自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深邃而遼闊。

  (摘編自7月16日《光明日報》,原題為《把實體書店做成融通閱讀社會心理的文化空間》)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8日 05 版)

(責編:李楓、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