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觀象台:從共享單車“退燒”說開去

劉志強
2019年07月17日05: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對創新來說,嚴管常常也是厚愛。聽之任之、放任不管,很可能使創新走上彎路﹔及時出手、加以嚴管,往往反倒是真正的保護

  

  這個夏天,曾經熱得“發燙”的共享單車“退燒”了。一些城市相繼開展專項治理,向違規投放、廢棄車輛等亂象開刀。一些企業出於經營壓力,不僅不再補貼,還悄然漲價。

  對整個共享單車行業而言,這樣的“退燒”是件好事。自打問世以來,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共享單車始終未能覓得合理高效的盈利模式,市場繁榮背后也總甩不掉補貼、讓利、“賠本賺吆喝”的支撐。適度漲價,讓價格回歸合理水平、更好反映成本,既能過濾掉補貼對市場帶來的不當影響,也能剔除一些無效需求,有利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對社會來說,共享單車“退燒”也是件好事。過去兩三年間,城市裡各色單車“齊飛”、個別區域泛濫成災,不但讓路面變得擁擠無序,還造成了資源浪費——據北京交通部門數據,目前北京的190多萬輛共享單車中,超過1個月都無人問津的佔了一半之多!“退燒”之后,共享單車在城市出行結構中扮演的角色會逐步回歸本位,城市也有望迎來出行便利與秩序良好之間的更好平衡。

  共享單車的“退燒”並不意味著創新的失敗,而是體現了一項創新由萌生普及轉向成形成熟。同時也應看到,整體而言,目前我國的共享經濟尚未成熟。共享住宿、共享玩具、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雖然種類繁多、覆蓋廣泛,但也存在著部分創新“炒作大於實用”、個別企業運營管理混亂的問題。要治好這些“通病”,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共享單車“發燒”的病程,找出共通的病因與藥方來——

  其實,在共享單車尚不成氣候、諸多問題爆發之前,有些城市的市政管理部門就採取過“收車”措施。隻不過,當時的輿論更多站在創新者一邊,“這麼好的創新,可不能被扼殺在搖籃裡!”如今看來,那些從朴素道理出發的管理者似乎更有先見之明——若不控制車輛規模,而是任由資本驅動著企業投放,城市豈不亂了套?要是此前各地都能及時嚴管,共享單車也不至於走上“先鋪攤子后治理”的彎路。

  這麼看來,對創新來說,嚴管常常也是厚愛。聽之任之、放任不管,很可能使創新埋下隱患、走上彎路﹔及時出手、加以嚴管,不一定就是“扼殺”創新,往往反倒是真正的保護。

  當然,嚴管不是亂管、死管,而是要目標明確、措施得力。一方面,要採取包容審慎監管,樹起鼓勵創新的大旗﹔另一方面,也要運用底線思維,牢牢守住底線,底線之上再鼓勵。

  就目前各類共享經濟來看,監管底線主要得瞄准兩個方面,一是秩序,二是風險。

  投放車輛,勢必擠佔路面資源﹔在小區、街道設置共享貨櫃,勢必擠佔公共空間。在城市空間的秩序管理方面,許多城市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沒必要因為一項事物屬於創新就高抬貴手。該辦的手續要辦,該付出的空間使用成本也得付,功夫用在了前面,就不需要等到事態擴大再費力整治了。

  再看風險。共享住宿,房東與租戶素昧平生,可能滋生人身財產安全風險﹔共享單車,押金交完便不知去向,可能存在資金風險﹔共享玩具,如果消毒不到位,又會對兒童造成健康風險……傳統監管體系中,已經明確了由市政、公安、交通、工商、檢驗檢疫、金融等具體的監管部門來控制這些風險。對於新業態,相關部門也應及時研判形勢、切實負起責任、盡早堵住新的風險點。

  共享單車誕生之后,電單車、摩托車也以“共享”的概念一度在創業圈炒得火熱。不過,許多城市出於路面秩序和安全風險的考慮,未雨綢繆、及時出手,或禁止其上路,或限制其騎行區域,最終使這些行業沒再重蹈共享單車的覆轍,也避免了大量的資源浪費。但願這樣有效、適度的監管再多些,從而護佑共享經濟等新業態在不偏離正確軌道的前提下又好又快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7日 18 版)

(責編:李楓、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