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讓納稅成為企業最鮮亮的責任

王石川

2019年07月15日07:51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讓納稅成為企業最鮮亮的責任

繼去年11月向民間資本集中推介60個重點項目后,北京市近日再次向民營企業發出誠意邀請,集中推介65個重點項目,其中既有便民商業、生態環保、醫療養老等民生項目,也有一大批高精尖產業項目。這批項目總投資1006.13億元,擬引入民間投資503.91億元,項目共涉及9大重點領域,其中高精尖產業項目總投資達369.57億元。

北京市去年和今年集中向民營資本推介重點項目,將為民營企業投資提供新的機遇,民企將獲得長足發展。與此同時,民企發展壯大了,國家和政府部門也是受益者,包括收獲企業納稅。去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專門提到了企業納稅:“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將納稅放在首位,傳遞的信號不言自明。統計顯示,中國民營企業貢獻的稅收已過半,如2017年民營企業納稅8.2萬億元,佔全國稅收總額的52.6%。

民企對稅收的貢獻,在一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那裡體現得尤為突出。據報道,2018年阿裡巴巴集團和螞蟻金服集團總計向國家納稅516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0%,意味著2018年平均每天納稅超1.4億元。這是阿裡巴巴連續第6年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納稅王”,6年來阿裡納稅額已增長7.3倍。如此納稅貢獻見証了民企發展迅猛與善於開拓創新,也標注著中國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的進步。沒有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背景,民營企業發展不可能如魚得水,而民營企業的良性迅猛發展,又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多年來,一談起企業的社會責任,人們往往想到企業做公益、做慈善,比如捐了多少錢、扶了多少貧、資助了多少失學兒童。不能說做公益、做慈善沒有意義,但對於一家有發展前途和抱負的企業來說,同樣重要的責任是活下去,並且活得好。原因很簡單,活得好才能解決就業人口,才能多納稅,也才能為中國經濟帶來正面效應,否則哪有錢做公益和慈善呢?

幾年前,格力老總董明珠談及銷售額能否突破千億大關時說,是否邁過千億大關不是格力電器的首位目標,一年能實現繳稅100億元,才是格力最看重也是最有價值的追求。現在看,這句話仍不過時,對企業、企業家乃至公眾都有啟發性。納稅不是衡量企業責任的唯一目標,但一定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如果企業發展得很大,卻不怎麼納稅,責任體現哪裡?如果企業標榜捐了多少錢,一看納稅單卻十分“寒磣”,豈不顯得怪異而蹊蹺?

民企向國家納稅,政府大力改善營商環境,為民企經營提供各種服務和保障,才能形成雙方互為促進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據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向民營資本集中推介重點項目,要堅持把“一企一策”個性化服務與“一業一策”普惠性營商環境提升相結合,把綜合施策降本增效與靶向施策紓困解難相結合,進一步落細落實推動民企降本增效,統籌調度推進民間投資加快落地。

以政府服務為推動力,以積極納稅為起點,塑造深孚人心的價值觀,讓納稅成為企業最鮮亮的責任,這是北京市改善營商環境、力推民營經濟發展的生動寫照,也昭示了中國民營經濟未來更可期待、中國企業家更受尊重、中國經濟發展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的前景。

(責編:段星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