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人民日報:與時代同進步的中國訴訟法學

顧培東
2019年07月15日04: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1975年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的西周青銅器五祀衛鼎,器身銘文記錄了中國古代西周時期一起土地糾紛訴訟案件。
  人民視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訴訟法學堅持公平正義追求,為確立和完善我國訴訟制度、促進訴訟法有效實施、保障訴訟主體各項訴訟權利作出重要學術貢獻。

  ■廣大訴訟法學研究者把握時代脈搏,結合中國現實條件,思考如何使訴訟制度更好回應實踐發展要求、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中國訴訟法學繁榮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中國訴訟法學研究將在彰顯自身理論特色的同時,總結寶貴研究經驗,繼續在回應實踐新課題中作出新的學術貢獻。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追求之一。訴訟制度是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法律制度。訴訟法學是以訴訟法律制度和原理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法學分支學科。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訴訟法學圍繞正確處理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關系不斷探索、深化研究,推出大量富有理論和實踐價值的學術成果,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訴訟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順應時代潮流

  研究走深走實

  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訴訟法學研究創造了新條件、開辟了新路徑。一方面,我們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舊法觀點進行批判,徹底消除舊中國訴訟制度的政治和社會影響﹔另一方面,開始探索建立適合新中國的訴訟制度和訴訟理論。與之相適應,訴訟法學開始探索構建自己的概念和理論。在此基礎上,不少政法院校編寫並使用自己的訴訟法講義或教材,開設訴訟法學課程,新中國訴訟法學學科邁開創立的步伐。

  改革開放使中國訴訟法學發展迎來了春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確立為一項重要方針,法學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訴訟法學研究領域,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三大訴訟法學的劃分日漸清晰,基本理論體系日益成形﹔二是對三大訴訟法基本原則、具體條文的研究闡釋逐步深入,嚴謹規范的法學研究方法得到普及﹔三是針對訴訟法制定、適用、修改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學者們嘗試從法律理論與實踐的復雜關系上加以把握分析,為創新研究開辟了路徑﹔四是對我國訴訟制度的內在原理進行系統研究,逐步確認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障這一理念,形成並發展對我國訴訟實踐具有敘述力、解釋力、引導力的訴訟法學理論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訴訟法學主動適應全面依法治國特別是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要求,圍繞司法責任制改革、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與刑事訴訟銜接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積極參與原理論証、制度設計、方案評價、試點經驗總結等工作,推動學術研究不斷走深走實。中國訴訟法學更加貼近司法實踐,綜合運用注釋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實証研究法等方法,探索出一條適合法治實踐要求的學術發展之路,為全面深化司法改革作出重要理論貢獻,中國訴訟法學進入思路拓展、理論精進、話語創新的歷史新階段。

  契合現實需要

  不斷創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訴訟法學研究者緊密結合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客觀實際,深入研究訴訟制度怎樣回應社會發展現實需要,如何在保障實體正義的同時實現程序正義,關注中國現實、回應實踐問題,持續推動中國訴訟法學繁榮發展。

  適應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完善發展訴訟制度,成為中國訴訟法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廣大訴訟法學研究者積極參與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三大訴訟制度建設,推動三大訴訟法的制定和修改。特別是研究如何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納入司法程序,運用法治手段加以解決。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中國訴訟法學聚焦實現司法公正的訴訟制度建設,推動司法機關受理的案件范圍不斷擴展,為訴訟類型日益完備、訴訟程序更加規范、訴訟成效不斷提升提供理論支撐。

  適應訴訟法律制度和規范發展完善的要求。今天,我國以訴訟基本法律、司法解釋以及指導性案例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訴訟法律規范體系已經形成並日趨完備。這與中國訴訟法學的理論貢獻密切相關。中國訴訟法學為我國三大訴訟法的制定和修改提供理念探討、思路拓展、經驗借鑒、制度協調等方面的學理支持。在相關訴訟法律頒布后,學者們從法理上闡釋立法精神,對法律條文進行學理解釋,促進法律規則正確適用。在法律實施過程中,學者們分析研究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出完善立法的建議與意見,為三大訴訟法的修改和相關司法解釋的出台作出積極貢獻,推動我國訴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適應司法改革實踐需要。通過司法改革完善司法制度、提升程序正義的實現水平,是中國訴訟法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訴訟法學發展了訴訟目的理論和訴訟構造理論等訴訟法學基本理論,促進司法審判向加強庭審功能、強化當事人舉証責任等方向發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重大命題。中國訴訟法學圍繞該命題的實質內涵、基本原理、實踐形態等展開深入討論、提出落實建議,不僅有效配合了改革的推進,也充實了訴訟法理念,豐富了研究的現實內涵。

  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要求。司法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觀念日益多樣、社會利益日益多元,社會矛盾糾紛數量增多且日趨復雜,國家治理任務更加繁重,迫切需要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回應這一現實需要,中國訴訟法學積極探索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創新高效公正解決糾紛的訴訟方式及程序手段,研究如何以有限司法資源更好處理各類司法案件。相關研究成果的實際運用,促進了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為維護轉型期的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自身特色

  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訴訟法學在發展過程中,總結提煉鮮活經驗的研究論文、專著等成果不斷涌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特色。

  堅持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並重。訴訟法是一種程序法。正確理解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是訴訟法學的理論基石。中國訴訟法學堅持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並重,既摒棄形式主義法治把程序置於實體之上、認為隻要程序正確實體結果必然公正的觀點﹔又從學理上修正了隻追求實體結果公正、忽略訴訟過程公正的主張,使訴訟法中程序正義的價值得到彰顯,讓公平正義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不斷豐富訴訟權利內容。訴訟法的一個重要價值是對公民訴訟權利進行保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訴訟法學研究強調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推動訴訟主體的訴訟權利內容不斷豐富、保護機制更加充分有效。比如,在刑事訴訟中,積極促進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保障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辯護權﹔推動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証據排除等原則進入司法實踐﹔等等。對訴訟權利的保障豐富了我國人權司法保障的內涵。

  促進訴訟程序便利化。立足於司法為民、司法便民的現實需要,中國訴訟法學主動研究如何在規范訴訟制度的同時實現訴訟便民高效,為人民群眾接近司法、獲得權利救濟提供便利。為此,針對實踐中出現的訴訟門檻不合理、立案難、執行難等問題,學者們積極研究各種便民措施,為司法機關創設簡便易行的訴訟程序、完善相關法律規定、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提高訴訟制度效益等提出諸多切實可行思路。

  自主創新與吸收借鑒相結合。中國訴訟法學既堅持在繼承我國優良司法傳統基礎上進行制度創新,又對域外訴訟法學有益成果加以吸收借鑒。中國訴訟法學研究以適合我國國情為根本,遵循開放務實、兼收並蓄、為我所用的原則,科學提煉各國訴訟模式中反映現代司法文明的理念與制度安排,為發展完善我國訴訟制度提供更多有益借鑒。

  應當看到,經過長期發展,中國訴訟法學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觀念仍然有影響,提升全社會的程序法治觀念仍然是中國訴訟法學研究的重要任務。科學技術進步給傳統訴訟模式帶來很大影響。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其他信息技術的運用,互聯網法院的創立、在線庭審的出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訴訟模式,對言辭審理、直接審理等傳統訴訟法學原則和理論產生了沖擊,需要進行新的思考和研究。訴訟法學研究者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緊扣保障公平正義的要求,堅持立足已知、研究未知、探索新知,為繁榮發展中國法學、更好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出新貢獻。

  (作者為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5日 09 版)

(責編:曹昆、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