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承擔社會責任  拓展服務范圍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充分發揮博物院“大學校”功能

王鋒鈞
2019年07月11日04: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同志在考察西安博物院時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博物院(館)在履行好保護管理文化遺產這一基本職能的同時,還要深挖文物的豐富文化內涵,通過公眾教育讓文物活起來。這是博物院(館)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創新文物展覽講解方式。隨著觀眾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傳統的文物展覽講解方式已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創新文物展覽講解方式,把展覽主題和展品內涵以觀眾最易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需要“讓文物說話”,即讓博物院(館)的展品面對觀眾“說話”。這包括牌板說明、陳設形式、色彩襯托、音樂氛圍、形體復原、圖表闡釋、數字媒體、講解服務等。任何主題的文物展覽,都應將內容與形式統一到揭示文物自身信息與歷史信息上,用一系列“文物語言”還原一段歷史,形成具有感染力的場景氛圍,讓展線上的實體元素與虛擬元素都圍繞展覽主題,以適當的方式詮釋文物這個主角,讓觀眾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歷史故事和古人智慧。同時,可以借助網站、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傳播知識信息,讓觀眾在電腦前、手機上就能看得清楚、聽得明白。

  利用好沉睡的藏品資源。長期以來,國內博物院(館)藏品中隻有少量用於陳列展覽、借展交流、學術研究,大量藏品常年存放在庫房裡。如何喚醒沉睡的藏品,讓其學術、文化、文創等方面的價值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是文博系統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當前,社會各界對利用博物院(館)裡的藏品資源有著非常迫切的需求: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從事學術研究時,需要從文物中尋找古代社會的信息﹔影視、文學、藝術領域涉及歷史題材的作品,需要文物作為還原古代生活面貌的物証﹔正在興起的文創經濟,需要從文物中掘取素材﹔等等。文博系統應秉持服務社會的理念,以真實的文物為基礎,通過學術研究、影視作品、文學創作等途徑,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與各需求方開展合作,促進文物資源與智力資源有機結合。推動博物院(館)進社區、進鄉村活動常態化,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新鮮營養的文化大餐不斷呈送給公眾,讓文物走出博物院(館),來到人們身邊,貼近大眾生活,真正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物合作服務文化交流。博物院(館)之間的展覽交流、文物合作是國內不同地區和國際上開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對於推動國內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地域遼闊,通過博物院(館)之間的展覽交流、文物合作,讓人們感受異地文化,對於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化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一都有著積極意義。在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博物院(館)之間的展覽交流、文物合作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對外文化交流形式,可以展示我國文化形象,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架起我國與世界各國溝通了解、相互學習、交流合作的橋梁。實踐証明,文化的影響力更持久、更廣泛、更深刻,有利於增進世界各國的相互理解,為我國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作者為西安博物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1日 09 版)

(責編:岳弘彬、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