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生命至上,科學高效防汛救災

若谷

2019年07月10日15:24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河流超警、山洪、內澇、滑坡、泥石流……自六月以來江南華南等地迎來汛期。截至目前,強降雨共造成浙江、江西、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7省(區)163.4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6.9億元。據氣象預測,今年我國氣候狀況復雜,防汛抗旱防台形勢嚴峻。

面對汛情,各地高度重視,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抗旱和減災救災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李克強總理重要批示和全國重點地區防汛抗旱工作會議決策部署,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發揚連續作戰優良作風,嚴陣以待、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工作,堅決打贏防汛抗災硬仗,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治水始終是治國安邦的大事,切實做好防汛工作事關全局,責任重大,需確保防汛工作落實到位,責任到人。

防災救援工作當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生命至上。今年防汛工作形勢復雜,應急管理部早在6月22日的防汛抗洪搶險救援調度會上就要求各地區統籌做好應急救援工作,細化實化重大險情處置方案,做好各項准備。要落實基層組織的一線責任,及時啟動響應,強化群眾的動員組織,該撤離的堅決撤離,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生命是第一位的,始終要把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汛工作的根本任務,做到“雨前到基層,雨中在一線”“大雨下到哪裡,干部就提前到哪裡”“重大險情在哪裡,領導干部就在哪裡”。寧可十防九空,絕不一次放鬆,“寧可抓重,不可抓漏”應是各地部署防汛救災工作的基本原則。

科學化、系統化防災救災,切實提升災害應對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關系國計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也是科學進步、技術發展的一次重要展示。預測和預警精准到位,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提示風險﹔指揮體系如臂使指,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各種情況,做出有效應對﹔救災中科技力量和手段的運用,能夠確保人力、物力使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等等,這些科學化、系統化的發展是我國社會發展,抵抗自然災害的重要體現。讓“大災”成為“小災”,讓老百姓有面對災害的底氣,是我們戰勝自然、科學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保障汛情信息及時通暢,維護社會穩定。汛情來勢洶洶,同時,社會輿論也如奔騰的洪水,應對汛期的同時,協同好社會輿論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南方暴雨的持續,網上對於災情的關注不斷升高,難免會出現一些災害相關的謠言,需要做好汛情信息通報工作,及時回應輿論關注,穩定社會情緒。應落實好信息通報工作,對出現重大險情及事件苗頭瞞報、漏報、遲報要嚴肅依法依紀追究有關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在信息發布、便民服務和辟謠機制上聯動作戰,能夠提高信息傳播的到達率,形成全區上下抗洪防汛的輿論氛圍,減輕后期重大行動的社會動員阻力。

水災無情、人有情。黨員干部要成為人民群眾遮風擋雨的牆,抵抗洪水的堤壩,共同筑起生命安全防線,盡最大可能減少災害人員傷亡,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