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嚴管重罰讓商業活動不敢進校園

王石川

2019年07月08日08:0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嚴管重罰讓商業活動不敢進校園

日前,有網友在微博上發文稱,廣西柳州某中學公然為家長推銷一款定制版某品牌手機,這款手機帶有“管理平台”,可實現對學生的四大管控,包括時間管理、網址管理、學校資源共享及記錄違規行為。隨后,柳州市教育局成立聯合調查組,表示對這種校園內無序、無監管的商業活動,“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這是一次“搞砸”了的商業活動,家長質疑,網友譴責,監管部門惱火,連“躺槍”的某手機品牌也氣憤不已,表示對此毫不知情,針對擅自使用公司名義進行虛假宣傳行為將會嚴肅追責。商業活動進校園被“群毆”,很正常。究其原因,這個活動確實處處有“硬傷”。商業活動進校園早在禁止之列,比如去年教育部辦公廳專門下發通知,“堅決禁止任何形式的商業廣告、商業活動進入中小學和幼兒園”。至於學校回應“隻推薦不強制購買”,同樣經不起推敲。而渠道商以該手機品牌名義牟取私利,也涉嫌侵權。

柳州市教育局究竟如何處理此事,尚需觀察。在關注此事的同時,不能不思考商業活動為何一再緊盯校園?其中的奧秘,其實不難判斷——搞定一所學校,往往就能搞定幾千名學生,利潤滾滾而來。問題是,教育部有禁令,社會上有指責,一些學校卻置若罔聞,屢屢染指。一大原因是,商家對學校負責人或有利益輸送,在畸形利益驅動下,一些人便膽敢挑戰相關規定。故此,處理此類事件,不能止於行政上的問責,司法機關應調查相關人員有無受賄行為。

同時,對商家的處理往往處於缺位狀態。一些無良商家“買通”校方,得以讓商業活動進了校園,而演化為公共事件之后,受罰的通常是校方,商家是如何被處理的?公眾往往並不知情。一個大概率的結果是,商家往往逃避懲罰。對此,市場監管部門應該介入。

具體到這一事件,最糾結的也許是家長。當前,不少家長對孩子沉迷於電子游戲而困擾,對孩子過度使用手機也頗為煩惱。孩子該不該使用手機,一直受到熱議。禁止孩子使用,有一刀切之嫌,而不禁用,孩子則可能沉湎其中。商家投其所好,可見其商業敏感,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現實命題,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電子產品,如何解決學生使用電子產品問題。這確需全社會共同關注。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所說的電子產品的濫用,主要指電子產品的依賴和成癮,而非以學習甚至消遣為目的的使用。換言之,學校不是禁絕電子產品,而是要合理使用。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柳州這一事件能強化商業活動嚴禁進校園的大眾意識,也能激發全社會集思廣益,以更科學的態度關注電子產品的“存在感”,則善莫大焉。

(作者:王石川,系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評論員)

(責編:段星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