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小黃車兩種遭遇的啟示

張東鋒

2019年06月28日08:11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小黃車兩種遭遇的啟示

日前,有媒體援引中國裁判文書網的一份執行裁定書稱,在小黃車ofo與一家供應商的買賣合同糾紛中,被執行人小黃車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向法院報告,其名下無房產及土地使用權、無對外投資、無車輛,雖開設了銀行賬戶,但已被其他法院凍結或賬戶無余額。對比在國內的“淒慘落魄”,作為交通工具的小黃車似乎在緬甸找到了“新生”。據緬甸本地和我國國內媒體報道,緬甸一位創業者今年3月發起了一項“少走路”(Lesswalk)的公益項目,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購買共享單車公司oBike、ofo和摩拜停止運營后閑置的單車,捐給緬甸貧困家庭的孩子,“圓了他們的單車夢”。據稱這位創業者還打算號召“全球的朋友”加入他的計劃,讓那些廢棄的單車“獲得新生”,而不是制造更多的垃圾。

僅僅是在兩三年前,共享單車在國內風靡沒多久,就被冠以“新四大發明”的美譽。這一方面是因為它以“互聯網+”的創新形態,通過技術賦能給解決城市的一公裡出行痛點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方案,另一方面則是雖然包括巴黎在內的一些城市此前已有通過手機應用租借自行車的做法,但卻遠未引領風潮。在共享單車的首創者那裡,講述的是一個創新服務人們美好生活的故事。問題是,資本助力下的野蠻生長,大大小小企業的天量投放,隻顧在市場佔有率“攻城略地”而忽視運營維護,堆積成山的廢棄車輛使這一新業態轉眼給城市環境帶來巨大的負擔,創新的故事在現實中走到了反面。相比之下,“少走路”盡管也是一個創業項目,然而著實算不上什麼創新,但落到現實中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服務美好生活的故事。

小黃車的兩種遭遇背后,承載著兩個版本的創業故事。在這些故事裡,創業者的初衷都是服務人們生活,不過路徑的不同卻導致了結果的差異。共享單車以“共享”而聞名,然而刨根問底的話,卻未必真正切合借助網絡技術有效配置社會閑置資產的本意,而更像是用互聯網技術升級傳統的租車行業。這就使得其一旦變成資本游戲后,看似這種競爭可以更好滿足人們出行需求,卻首先要投入大量資源,且又因此加重了城市的公共交通承載力。“少走路”作為公益項目,在將目標指向服務貧困孩子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致力於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既有資源。換言之,其實際上是在更好地匹配需求的過程中實現了共贏,而不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制造了新的問題。

透過相關報道,oBike、ofo和摩拜最終在新加坡等地停止運營,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當地對共享單車運維的嚴格管制要求。事實上,相比於國內很多地方政府的寬容態度,共享單車在進軍海外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不得不面對審慎的監管限制。就連美國本土的共享單車企業Spin,此前打算以無樁的形式進入紐約時,也遭到拒絕,而該市交通局長給出的理由是:“我們期待擁抱新技術,但必須以安全有序的方式進行,我們不希望變成狂野西部。”共享單車后來的發展進一步驗証,涉及城市公共服務的創新,有時候最重要的未必是一心想著在引領行業的路上飛奔,而是要盡最大可能符合公共利益。進一步,對監管者而言,隻有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時保持理性的審慎乃至適度的“不寬容”,才不至於等到泡沫破裂之時,需要政府來接手處理滿城盡是廢棄單車的“爛攤子”。

從被限制進入,到緬甸的“少走路”公益項目,期待人們從共享單車在國內外推廣管理過程中的不同遭遇得到更多啟示,這也算是最大化其價值吧。

(責編:段星宇、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