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夫妻債務就當以“共借”“共享”來判定

宋鵬偉

2019年06月26日08:51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夫妻債務就當以“共借”“共享”來判定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二審稿25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對於社會高度關注的夫妻共同債務問題,草案吸收201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相關司法解釋,增加規定: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但是債權人能夠証明該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於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從生活質量的角度而言,婚姻的確是“第二次投胎”,所以結婚選錯對象的代價很大。然而,這代價並不包括離婚后還要承擔不知情的巨額債務,因此,法律對相關條文的細化與明確,既是對各方權利的保護,也是對情理的再次重申。

  此前的爭議焦點在於,即使夫妻一方不知情、未獲益,也可能因另一方的舉債而承擔責任。因為婚姻法第24條的存在,嫁(娶)錯人的代價會被無限放大,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配偶可能會背著你借多少錢。即使離婚,仍然不離債,這顯然很不公平。

  2018年1月最高法出台的司法解釋,在這方面有了很大進步。首先,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這條自然毫無爭議﹔其次,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屬於共同債務。諸如買房、買車的貸款,應屬此類,也合情合理﹔最后,夫妻一方在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証明該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於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這意味著,一方超出日常生活所需的舉債,債權人除非能証明另一方知情同意或從債務中獲利,否則不擔責。

  以上條款,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都全部予以吸收採納。過去,已經離婚的一方為了表明自己不知情,需要証明當時約定為個人債務或夫妻財產AA制,又或者是債務並未用於共同生活,其難度可想而知,想要証明一件事情沒發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現在,舉証責任放到了債權人身上,無疑更加合情合理——既然要讓沒簽字的一方還錢,起碼得証明人家知情同意或用了你的錢吧?

  當然,也存在另一種情況,即夫妻雙方通過假離婚來轉移財產以逃避債務。這意味著,債權人須事先明確借債人的婚姻情況——已婚就必須夫妻雙方共同簽字。目前來看,由於婚姻信息尚未全國聯網,債權人存在誤判的可能。這就要求,債權人更加審慎,並在“夫妻共享”方面承擔舉証責任。這方面,對於陌生人之間的借貸會產生影響,當然對打擊高利貸行為也有正面作用。

  從婚姻法為“二十四條”引發的爭議,到最高法相關司法解釋的進一步明確,再到如今民法典草案的再次重申,科學平衡了各方利益和責任,無疑更加公平合理——共同債務就要“有難同當”,但絕不包括吃啞巴虧。現實情況復雜多變,事先明確風險,其實對各方都有利。

(責編:段星宇、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