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讓深化改革激活治理創新

張魯彬
2019年06月24日05: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法定機構改革本質上是簡政放權,目的是為了讓政府更加有為、讓市場更加有效

  

  “對照國際先進規則,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加強改革系統集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明確要求。隨著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工作全面深化,當前正逐步探索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允許地方因地制宜設置機構和配置職能。在這一背景下,“法定機構”這一新生事物,繼深圳前海管理局、青島藍色硅谷管理局、上海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廣州南沙新區產業園區開發建設管理局之后,日前在天津濱海新區再次試水。

  一般來講,法定機構是依法設立、依法監管的特定機構,負有政策執行、公共服務及經濟發展的職責,按照現代法人治理模式運行。但與政府部門、企業與社會組織不同,與服務外包、購買服務不同,法定機構是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公共管理機構,一方面特定職權由傳統行政體制授權得來,另一方面又不直接參與市場活動,主要是通過“委托—代理”模式服務於區域管理、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等。實踐証明,法定機構在分擔政府壓力、節約行政資源、提高運行效率上,具有較為明顯的績效和不可替代的優勢。

  將法定機構的作用發揮好,關鍵要堅持問題導向,在試點中不斷探索、反復改進。一是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而是要突出先行先試中的職能轉變需要,博觀約取、學深用巧。二是要始終堅持和完善黨對法定機構改革和運行的領導。職能可以分離,職責可以授權,但是政治引領不能虛化、不能弱化。隻有將黨的領導納入法定機構的治理框架,才能形成科學完備的剛性約束,形成政治制度與治理結構的雙重優勢。三是要走法治化的改革路徑,通過“權責法授”為法定機構厘清職責、保駕護航。在清晰界定各個治理主體的權責利之外,尤其要協調好政府權責清單與法定機構職責的相互關系。四是要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新機制,緊密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對治理體系的各個利益相關方進行重構,實現政府與法定機構、企業、社會的協同有效共治。

  從“放管服”改革的視角來看,法定機構改革本質上是簡政放權,目的是為了讓政府更加有為、讓市場更加有效,不能僅僅是就事論事,還要以此為契機全面深化治理創新。首先,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通過服務監管機制創新打造優良的生態系統。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讓政府及時、深度掌握並預測企業需求,同時鼓勵市場多樣化需求,營造多元產業跨界合作、不同主體合作創新的產業發展氛圍。其次,要以創新能力為導向,通過優化全球價值鏈條治理推動產業提檔升級。隻有持續拓寬企業的全球化視野,提高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完善研發基礎設施,加速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技術革新,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實現法定機構的職責使命。

  “惟進取也,故日新”。法定機構改革的推進,必將帶動各方面的治理能力創新與優化,政府的招商引資也將向“孵化哺育”、與企業“共生共育”的方向轉化,從而有力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進程,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作者單位:中共天津市河北區委統戰部)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4日 05 版)

(責編:李楓、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