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讓信息化服務於人

高新民
2019年06月21日06: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上世紀90年代末,一本名為《數字化生存》的書曾經風靡一時,作者在書中對未來的數字化生存方式進行了展望。如今,許多預言早已變成現實。20多年來,信息化所發揮的作用遠遠超出我們曾經的想象,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說明,信息化已經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我國正式以信息化名義推進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是從1993年開始的,在此之前更多的是講計算機技術應用或微電子技術應用。這個起點的標志是1993年12月國務院成立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以統籌規劃和協調推進全國信息化工作。當時的國際背景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浪潮開始興起,而互聯網正是推動計算機技術應用轉變為信息化的關鍵因素。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25年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化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社交方式、工作方式,展現了信息化服務於人的無窮魅力。

  今天,人們的衣食住行、工作學習、醫療社保等方面已離不開信息化系統的支撐。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6.1億,73.6%的網民進行網絡購物,網絡購物交易規模及其佔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重均位居全球首位,而且目前仍處於高速增長階段。社交網絡大大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交流:截至2018年底,微信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0億,每天發送信息450億次,音視頻通話達4.1億次,這需要高水平雲計算保障能力才能做到。信息化對社會就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盡管信息化給一些傳統就業崗位帶來巨大沖擊,但也創造了更多新的就業崗位,而且讓人們的就業方式更加靈活。政府信息化已由支撐政府內部業務為主轉為服務公眾為主,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的信息交換共享平台和統一公共服務平台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雖然我國信息化發展取得很大成就,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仍然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22億,佔全部網民的26.7%,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8.4%,與城鎮地區74.6%的互聯網普及率相比落后36.2個百分點。還要看到,我國服務業信息化發展較快,而工業和農業生產型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發展較慢。服務業信息化發展較快主要得益於消費型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但生產型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加大發展力度。近幾年,在物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帶動下,生產型互聯網發展開始加速。

  當前,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驅動下,信息化正從網絡化向智能化方向邁進。網絡化階段的信息化以連接人為主,以原有業務流程軟件化為主。進入智能化階段,網絡不僅連接人,還可連接物、流程甚至數據本身,可以處理更為豐富的信息、更為多元的數據,為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智能分析提供了可能,能夠更好服務於人。智能化階段的信息化在連接萬物的基礎上形成了智能決策和智能控制能力,在技術上可以逐步實現“機器換人”“算法勝人”。在信息化進入智能化新階段后,更要深入思考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服務於人。從技術上看,應該追求機器更智能化、算法更精准化,但在處理機器和人的關系時,仍要堅持以人為核心,智能機器要與人協同,智能算法要與人為善。

  信息化隻有起點,沒有終點。無論信息技術發展到何種程度,都應堅持以人為核心,讓信息技術造福全社會,讓數字紅利惠及每一個人。這才是科技進步的價值追求和意義所在。

  (作者為中國互聯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1日 09 版)

(責編:白宇、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