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多一人會急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張炳劍

2019年06月19日08:11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多一人會急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從6月17日傍晚開始,一則名為“海姆立克救了我們”的帖子在衢州不少教師的朋友圈中流傳。據“浙江24小時”記者了解,這個帖子的事主是衢州市實驗學校的劉老師。當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和他的一個學生經歷了非常驚險的一件事,孩子突然被噎住,臉和嘴唇都發紫,危急關頭,劉老師想起了之前看過的急救視頻,最終成功讓孩子吐出了噎住的異物。

  可以說,這位學生是不幸中的萬幸,身邊剛好有一位懂急救知識的老師,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據專業人士介紹,這種嚴重的氣管堵塞,搶救的黃金時間隻有3到4分鐘。

  救人如救火,往往耽誤不得,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發生的突發事件高達上百萬次,而相當多的傷亡就是因為沒有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由此來看,懂一些急救知識和技能是多麼的重要。但慶幸之余,我們也得看到一個現實問題,劉老師這次能救下學生,運氣佔了大頭,剛好之前在網上看過相關視頻,在慌亂中下意識地就用了上面教的方法。事實上,他對急救知識了解得並不太多,甚至連這個急救方式的名字也不知道,還是事后查找了才知道是著名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劉老師的情況絕非個案,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事實上,我國的民眾急救培訓普及率不足2%。這也就是說,和劉老師一樣,絕大多數人對急救知識和技能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無所知。就拿筆者來說,也是第一次聽說“海姆立克”這個名詞,至於它的急救方法,茫然無知。這個水平是相當低的,因為在歐美發達國家,急救能力的培訓普及率平均為20%,而一些國家更是高達80%,差距顯然不是一點點。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普通民眾對急救工作認識的不足,覺得這是專業人員的事﹔又比如因為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存在,很多人對急救產生了顧慮,害怕伸出援手,甚至不敢提供幫助。既沒有認知,又沒有意願,急救知識自然就難以推廣開來。

  但問題是,即便一些人有了認知和意願,想學習一些急救的知識和技能,卻發現身邊能培訓這類知識的渠道並不多。急救是專業程度比較高的技能,如果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要想通過自學成才,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而如果沒有正確的急救知識,也很可能好心幫倒忙。

  當然,目前包括政府在內的一些機構也在做一些相關的普及推廣工作,市面上也有一些可以學習的APP或論壇,但多數時候,這類學習是單向溝通,缺乏互動,知識和技能運用過於簡單,也缺乏系統性,作為膚淺的了解和學習還可以,一旦碰到突發情況,往往無從下手,有心無力。

  急救知識的普及率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當務之急,一方面還是要持續加大宣導,提高民眾的急救意識,使其認識到掌握一定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針對普通民眾的完善的急救培訓實踐系統,尤其是要針對一些特殊人群,比如服務行業的一線人員,進行重點普及推廣,利用這一行業接觸面廣、活動性強的特點,形成“從特殊到一般”的模式,使其成為普遍推廣急救知識的突破口。

  畢竟,多一人會急救,就多一點生命的希望。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